跳转到内容

台灣網際網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灣網路發展

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的電腦網路中華民國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及主要國立大學(包含台大、政大、中央、交大、清華、中興、成大、中山等)[1]於1990年7月建立的台灣學術網路(TANet),而台灣的網際網路發展則始於1991年12月3日,教育部電算中心以64Kbps數據專線將TANet連結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JvNCNet,就此台灣正式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員,並於1992年6月9日正式宣佈TANet對一般使用者開放服務。日後,台灣的網際網路利用逐漸普及,連入網際網路的方式,從民國八十時代(1990年代)利用電話線撥接上網,逐漸演變成以ADSL系統和利用有線電視纜線的Cable系統。而無線上網部分,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便利商店、連鎖餐飲業者於公共場所建置熱點,並推出免費無線上網方案;也有電信推出付費無線上網方案,使客戶可以透過無線區域網路(WLAN)連入網際網路。此外,隨著智慧型手機問世以及行動通訊的進步,行動電信業者也開始提供上網服務。

現況[编辑]

台灣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目前分為以電信電路的FTTxADSL系統和有線電視為主的Cable系統,其中ADSL用戶正在逐年減少。依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21年年度統計,該年固網帳號數630萬,其中FTTx約63%,Cable Modem約32%,ADSL約4%。在2019年、2020年年度,ADSL市占分別為8%以及5%,ADSL逐年遞減。[2]

歷史[编辑]

  • 2004年以前資料主要參考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委託研究之「台灣網際網路發展史編撰研究計畫」期末報告[3]

1990年以前:TANet成立以前發展[1][3][4][5][编辑]

皆是由撥接為主要的上網方式。[來源請求]

  • 1985年4月:行政院核准教育部電算中心「加強大專校院教授研究服務計畫」,因此在大學設立「教學服務工作站」,為最早校園網路[6]
  • 1985年10月:
    • 教育部顧問室補助六所學校科系,將其VAX主機連接,成為IF-NET網路。
    • 教育部顧問室補助七所學校計算機中心,將其CDC主機連接,成為UN-INET網路[7]
  • 1987年8月:教育部電算中心與國際學術網路BITNET連線,直至1995年7月被Internet取代。
  • 1987年10月:教育部電算中心補助校園網路建設計畫,其中包含台大、清大、交大、中央、成大等。
  • 1988年9月: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於新竹發展實驗網路FMAN,使用光纖連接。
  • 1989年7月:頂級網域名稱.tw正式註冊成功。

1990年至1996年:TANet成立後到電信自由化前[3][8][编辑]

  • 1990年7月:行政院核定「全國學術電腦資訊服務及大學電腦網路計畫、電腦系統擴充計畫」,以TCP/IP架構規劃台灣學術網路TANet[3][9]
  • 1991年1月:國科會成立「國家高速電腦中心」。
  • 1991年7月:完成TANet骨幹架設並啟用。
  • 1992年:台灣最早的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SEEDNet開放試用。[10][11]經濟部科技顧問室委託資策會成立的SEED計畫演變而來。
  • 1993年10月27日:台灣第一起校園網路發起抗議事件。交大學生透過BBS發起便當伙食不佳[3]
  • 1993年10月:台灣第一個商業化網路(蕃薯藤)創立。
  • 1994年:中華電信旗下的HiNet成立,與TANet互聯。[10]
  • 1995年12月27日:台灣第一個網路書店(博客來)成立。

1996年至2002年:電信自由化後至3G時代前[编辑]

  • 1996年1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攸關電信事業開放的「電信三法」。
  • 1996年11月:TWNIC的前身運作委員會成立。[10]
  • 1998年電信自由化後:由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公司和信超媒體東森寬頻率先推出了藉由電視電纜線路上網的單向Cable,剛開始台灣的寬頻市場幾乎為Cable主導,但由於台灣電信法規的限制初期並沒有全面開放雙向傳輸,所以還是必須透過撥接方式作為上傳。[來源請求]
  • 1999年:中華電信資訊工業策進會相繼推出了ADSL寬頻上網服務,由於涵蓋率遍及全國,加上多家ADSL業者競爭,使得ADSL在漸漸壓倒性地超越Cable而成為市場主流。而近年來在政府及中華電信的大力推動下FTTBFTTH已經大量涵蓋,普及率激增。 在1999年,台灣經常上網人口約有480萬人。[12]
  • 1999年7月,台灣成為ICANN正式會員國。[10]

2002年至2013年:3G時代至4G時代[编辑]

2002年2月:3G執照競標結束,由遠致電信(後與母公司遠傳電信合併)、聯邦電信(後改名威寶電信,並與台灣之星合併)、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和亞太行動寬頻五家業者得標。[10][13]

2003年12月:通訊傳播基本法通過,明定獨立機關NCC為通訊傳播與通訊傳播事業的主管機關。[10][14]

2005年7月:3G服務陸續啟用。[15]

2009年4月:首家提供WiMAX服務的大同電信開台。[10][16]

2013年至2019年:4G時代至5G時代[编辑]

2013年9月:NCC進行4G行動頻譜釋照競標,由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與亞太電信(後與遠傳電信合併)[17],以及新進的國碁電子(後與亞太電信合併)[18]與台灣之星(後陸續與威寶電信及台灣大哥大合併)[19]得標。同為新進的新建公司在第六天因競標金額超出預期、棄權次數過多而退場。[10][20][21][22]

2014年5月29日:中華電信4G服務啟用,是首家啟用的業者。[23][24]

2018年12月31日:3G服務結束,但4G網路的語音服務仍然會由CSFB技術回退到3G網路。[15]

2019年至2024年:5G時代[编辑]

2020年2月21日:5G第二階段競標結束,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亞太電信(後與遠傳電信合併)[17]和台灣之星(後與台灣大哥大合併)[19]五家現有業者得標,總標金1421.91億元。[25]

2020年6月30日:中華電信5G服務啟用,是首家啟用的業者。[26]

2024年6月30日:3G語音網路將關閉。[15]

服務分類[编辑]

有線上網(固網)[编辑]

  1. 光纖(FTTx):利用光纖線路連入網際網路。依照光纖線路與銅纜的連接點,可分為光纖到交換箱 FTTE (Fiber To The Exchange)、光纖到路邊 FTTC (Fiber To The Curb)、光纖到樓 FTTB (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纖到家 FTTH (Fiber To The Home)等不同類型,目前台灣計有數家ISP推出此服務,分別為:台灣固網(台灣大寬頻光纖mylife)、台灣數位光訊科技集團(哈NET)、新世紀資通(遠傳大寬頻Seednet、速博sparq)、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台灣碩網網路娛樂(So-net)、大豐有線電視(大大寬頻)、台灣智慧光網(台北光纖)等 。
  2. ADSL:自2000年開始,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Hinet開始提供512k/64k的ADSL。而市場上除了SEEDNet外,原本固守在Cable領域的和信超媒體以及亞太線上也轉戰ADSL市場。Hinet憑著本身獨佔電話線路的電信優勢,ADSL服務開始,立即取得9成市佔率,而改組後的SEEDNet維持市場第二大地位。而和信超媒體以「768k/128k的頻寬,512k/64k的價格」的策略切入市場,在短時間之內擁有ADSL用戶高達8萬人,取得了市場第三大地位,但也因用戶暴增,導致頻寬完全不以應付龐大的用戶量,再加上網路泡沫化在美國的NASDAQ股價暴跌,到2002年開始用戶大量流失。2001年,台灣最後一家加入寬頻市場的ISP業者So-net併購了台灣第一個ISP業者新絲路科技撥接用戶,於2001年9月開始提供ADSL與撥接寬頻服務,剛開始以~So Easy So Fun~,強調日式的寬頻服務,2002年4月開始,以SONY專業的ADSLAdsl by Sony為號召,並且大手筆的贈送電腦週邊產品開始,打亂ADSL市場,並迫使已經毫無利潤的ADSL市場其競爭對手也開始以贈品、價格戰搶佔市場,在2003年7月的電信總局官方資料統計上,中華電信的Hinet因市場競爭過於激烈,使其市佔率一度低於七成市佔率,直到2004年台灣寬頻市場完全飽和.至2004年7月為止So-net Taiwan,成功的擁有13萬名用戶(市佔率2.54%)並取代和信超媒體成為台灣第三大網路服務提供業者。2008年4月,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2007(統計至2008年1月)台灣網路調查中,ADSL中華電信仍以84%市占率壟斷市場。
  3. Cable(DOCSIS):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公司和信超媒體亞太固網寬頻率先推出了藉由電視電纜線路上網,目前系統業者以HFC架構光纖骨幹搭配雙向Cable為主,已經無地區使用單向Cable,也就是上傳部分使用電話進行撥接。主要業者為:中嘉寬頻(bb光纖)、凱擘(凱擘大寬頻)、台灣寬頻通訊(TBC)、台灣數位光訊科技集團、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大新店寬頻)、威達雲端電訊等。

無線上網、行動上網[编辑]

  1. Wi-Fi無線上網(無線區域網路標準):在各種公眾場所(捷運站、餐廳、便利商店、圖書館、公務機關),使用Wi-Fi認證設備透過設置於該地的無線網路熱點連入網際網路,此類服務通常採用會員制管理,須事先成為該服務會員方可使用。如:APTG WI-FICHT WI-FIFET-WIFIiTaiwanTWM-WIFIWIFLY等。
  2. 行動上網:透過行動電信業者所設置的行動電話基地臺連入網際網路。按使用行動通訊技術標準做世代區分,可分3G、3.5G、4G、5G。
    1. 3G行動網路
      UMTS系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威寶電信
      CDMA2000系統):亞太電信
    2. 3.5G行動網路
      HSDPA 系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威寶電信
      EVDO Rev A系統):亞太電信
    3. 4G行動網路(LTE系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台灣之星電信亞太電信
    4. 5G行動網路(NR系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台灣之星電信亞太電信

對外連線[编辑]

海底電纜[编辑]

台灣國際海底通訊電纜列表
纜線名稱 連接地區 組成 容量 啟用時間 退役時間 備註 參考資料
TRANSPAC-2英语Transpac (cable system)  關島 韩国 日本 新加坡 1975年
HONTAI-2  香港 光纖 420Mbps 1990年 已退役 [27]
APC  日本 香港 马来西亚 新加坡 1680Mbps 啟用時間不早於1993年8月 [28]
亞太海纜

(APCN)

 泰國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亞 香港 菲律賓 韩国 日本 10Gpbs 1997年 [28]
中美海纜

(CUCN, CHUS)

 中国 日本 韩国 關島 美国 4對光纖 5.12Tbps 2000年1月19日 2016年12月24日 [29][28][27]
SEA-ME-WE 3 Segment S1  韩国 日本 中国 香港 8對光纖 1020Gbps 1999年9月 啟用時間不早於2000年9月

容量為約2009年升級後

[28][27]
亞太2號海底電纜

(APCN-2)

 中国 香港 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菲律賓 4對光纖 2.56Tbps 2001年12月 [30][31]
環球海底光纜北亞環

(FLAG-FNAL)

 香港 韩国 日本 2對光纖 870Gbps 2001年6月 容量為約2009年第八次升級後

與RNAL共同開發

[32][33][28][27]
北亞光纜系統

(NACS)

 香港 中国 日本 3對光纖 2.52Tbps 2002年 香港-日本段使用3對光纖 [34][28][35][28]
RNAL英语RNAL  香港 日本 韩国 6對光纖 1920+1200Gbps 2002年5月2日 東線於2001年7月27日啟用

與FNAL共同開發

[36]
EAC-C2C  新加坡 香港 中国 菲律賓 韩国 日本 2.5Tbps 2002年11月、2007年合併 由EAC與C2C合併 [37][38]
跨太平洋快線

(TPE, TPE2)

 中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5.12Tbps 2008年9月 [39][40]
海峽光纜1號

(TSE-1)

 中国 8對光纖 6.4Tbps 2013年1月8日 [41][42][43][27]
FASTER  日本 美国 6對光纖 60Tbps 2016年6月 [44][45][46][47]
亞太直達海纜

(APG)

 中国 香港 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泰國 越南 新加坡 54Tbps 2016年10月31日 [48]
新跨太平洋海纜

(NCP)

 中国 日本 韩国 美国 7+2對光纖 82+24Tbps 2019年1月 部分區間於2018年2月22日啟用 [49][50][51]
PLCN英语Pacific Light Cable Network  菲律賓 美国 6對光纖 144Tbps 2022年1月 香港路徑脫離 [52][53]
東南亞日本二號

(SJC2)

 新加坡 泰國 柬埔寨 越南 香港 中国 韩国 日本 8對光纖 144Tbps 預計2025年 最多8對、容量為總容量 [54][55][56]
Apricot  新加坡 日本 關島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預計2026年 [57][58]
GPT  關島 菲律賓 已退役
JNAC  美国 日本 中国 韩国 計畫放棄
TAIGU  關島 已退役
TAILU  菲律賓 已退役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Network Scan Data (PDF).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6). 
  2. ^ 110年度電信統計圖表 (PDF).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2022-06-24 [2023-05-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25). 
  3. ^ 3.0 3.1 3.2 3.3 3.4 陳文生; 楊建民. 台灣網際網路發展史編撰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PDF). 2005-12-19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01) (中文(臺灣)). 
  4. ^ 交大計算機中心簡介 (PDF).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3). 
  5. ^ 陳聯光; 林震哲; 陳樹群. 網際網路應用於水土保持教育之宣導 (PDF). 水土保持學報: 11-20.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3). 
  6. ^ 台灣網路發展大事記總表(1985~2014) (PDF).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15) (Chinese (Taiwan)). 
  7. ^ TANet臺灣學術網路30週年回顧與展望.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中文(臺灣)). 
  8. ^ 楊正宏; 張俊陽; 李長樹. 台灣學術網路(TANet)沿革與未來展望 (PDF).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3) –通过TANet2007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一〕. 
  9. ^ 臺灣學術網路簡史.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台灣網路發展大事記總表(1985~2014) (PDF). 台網中心電子報. 
  11. ^ SEEDNet通過新公司名稱,未來將以「數位聯合有限公司」獨立營運. iThome. [2024-05-27] (中文(繁體)). 
  12. ^ 劉揚銘. 一份以科技為切入點的網路正妹編年史. 數位時代. 2018, (279): 104–107. 
  13. ^ 3G執照競標拍板定案,總標金488.99億元. iThome. [2024-05-27] (中文(繁體)). 
  14.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通訊傳播基本法.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2007-04-19 [2024-05-27]. 
  15. ^ 15.0 15.1 15.2 自由時報電子報. 3G語音網路6月30日關閉 舊款手機快汰換/預估65萬支門號受影響 可查詢機型、SIM卡是否支援VoLTE功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24-05-28 [2024-05-28] (中文(臺灣)). 
  16. ^ 台灣首家Wimax開台 設備廠前景俏 - 大紀元. 大紀元 www.epochtimes.com. 2009-04-27 [2024-05-27] (中文(繁體)). 
  17. ^ 17.0 17.1 中央通訊社. 遠亞併生效 遠傳:亞太用戶網路涵蓋明年1月底前改善 | 產經. 中央社 CNA. 2023-12-15 [2024-05-27] (中文(臺灣)). 
  18. ^ 亞太、國碁兩家4G業者合併,NCC終於准了!. iThome. [2024-05-27] (中文(繁體)). 
  19. ^ 19.0 19.1 5G趨勢月報第49期:台灣大哥大、遠傳各自完成合併案,電信市場進入新三雄競局. iThome. [2024-05-27] (中文(繁體)). 
  20. ^ 4G頻譜競標結束:總標金高達1186.5億元. iThome. [2024-05-27] (中文(繁體)). 
  21. ^ TVBS. 〈快訊〉棄權次數達上限 新建退出4G競標│TVBS新聞網. TVBS. [2024-05-27] (中文(臺灣)). 
  22. ^ 4G競標太激烈 新光集團退出. 公視新聞網. 2013-09-12 [2024-05-28] (中文(臺灣)). 
  23. ^ 跟上腳步,臺灣4G行動網路正式啟航. iThome. [2024-05-28] (中文(繁體)). 
  24. ^ 中華電信4G LTE服務搶先開台第一 開創高速行動上網新紀元. 中華電信 CHT.com.tw. [2024-05-28] (中文(繁體)). 
  25. ^ 馬瑞璿. 5G兩階段競標結束!總標金1421.91億元 為全球第三高 - 今周刊. www.businesstoday.com.tw. 2020-02-21 [2024-05-31] (中文(臺灣)). 
  26. ^ 【快訊】中華電信宣佈 5G 即刻開台,公佈完整資費方案. ePrice 行動版. [2024-05-28] (中文(臺灣)).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Professor Peter KC Yu. 國際光纖海纜工程 - 物理, 政治及技術之挑戰 International Fiber Optic Submarine Cable Construction: Physical, Political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PDF). 聖約翰科技大學. [2024-06-08] (中文(臺灣)).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SUPPLY RECORD - REPEATERED SYSTEM (PDF). 富士通 (英语). 
  29. ^ FCC PUBLIC NOTICE Report No. SCL-00189 (PDF).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2016-10-27 (英语). 
  30. ^ 存档副本. [201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31.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小檔案/亞太2號 啟用16年6度斷訊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7-04-24 [2024-06-08] (中文(臺灣)). 
  32. ^ Flag North Asian Loop Extends Service Into Korea and Japan. Submarine Cable Networks. 2002-05-21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33. ^ Coverage Map > Cable Systems > FNAL. Reliance Globalcom. 2014-03-15 [2015-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34. ^ 南部航務中心. 礙航公告(南區)北亞光纜系統(NACS)區段HJ於東沙島西北方外海處發生海纜接地故障於民國113年04月02日至113年05月31日期間派遣堅定號(CS RESOLUTE)海纜船於故障海域進行緊急搶修作業. 交通部航港局. 2024-03-28 (中文(臺灣)). 
  35. ^ Level 3 啟用連結香港與日本的北亞光纜系統Tiger,2002年Q1提供服務. iThome. [2024-06-08] (中文(繁體)). 
  36. ^ FNAL/RNAL Submarine Cable System Overview - Submarine Networks. www.submarinenetworks.com. [2024-06-08]. 
  37. ^ Laser Focus World: Lasers, Photonics, Optics News and Laser Technology Advances. Optoiq.com. [2014-06-28]. [永久失效連結]
  38. ^ Asia Netcom merges EAC with C2C. Telecom Asia. 2007-09-14 [2014-06-28]. 
  39. ^ Trans-Pacific Express deal signed for US-China cable: CommsUpdate : TeleGeography Research
  40. ^ Verizon, KT, 4 Others Complete Rollout Of Trans-Pacific Cabl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10-03.
  41. ^ 洪聖壹. 海峽光纜一號通過認證 開通兩岸電子商務、雲端、通訊. ETtoday新聞雲. 2013-11-02 [202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中文(繁體)). 
  42. ^ 兩岸三通最後拼圖! 「海峽光纜 1號」宣佈開通.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8). 
  43. ^ "Chinese Carriers Launch First Cabl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 TSE-1" Taiwan International Gateway Corporation. Retrieved 4 February 2013.
  44. ^ Google, Asian companies to build $300 mn super-high-speed Trans-Pacific underwater cable system. RT International.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3) (英语). 
  45. ^ A Global Consortium to Build New Trans-Pacific Cable System "FASTER". NEC. 2014-08-11 [2016-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2). 
  46. ^ Submarine Cable Map Submarine Cable Map. submarinecable map.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通过submarinecable map (英语). 
  47. ^ Google 海底光纖電纜 FASTER 台灣延伸段開通. engadget中文. 2016-09-05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7). 
  48. ^ NEC wins Asia Pacific Gateway (APG) Submarine Cable System. NEC. 2011-12-20 [201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49. ^ 新跨太平洋(NCP)海缆投产,三大运营商孰忧孰喜 - Submarine Networks. www.submarinenetworks.com. [2020-02-08]. 
  50. ^ 中国电信国际. 开启新征程|中国电信新跨太平洋海缆(NCP)全线贯通. 
  51. ^ NCP - Submarine Networks. www.submarinenetworks.com. [2024-06-08]. 
  52. ^ Google及臉書的海底電纜計畫決定不連香港. iThome. [2024-06-08] (中文(繁體)). 
  53. ^ Submarine Cable Map. www.submarinecablemap.com. [2024-06-08]. 
  54. ^ 中央通訊社. 東南亞日本二號海纜傳遭中國卡關 中華電:多重備援不影響營運 | 產經. 中央社 CNA. 2023-03-15 [2024-06-08] (中文(臺灣)). 
  55. ^ Submarine Cable Map. www.submarinecablemap.com. [2024-06-08]. 
  56. ^ 中華電信投資"東南亞日本二號海纜(SJC2)"積極拓展亞洲區海纜佈局. 中華電信 CHT.com.tw. [2024-06-08] (中文(繁體)). 
  57. ^ New Apricot subsea cable brings more connectivity to Asia. Google Cloud Blog. [2024-06-08] (美国英语). 
  58. ^ Submarine Cable Map. www.submarinecablemap.com. [2024-06-08].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台灣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