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经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經藏

巴利聖典

    律藏    
   
                   
經分別 犍度 附隨
               
   
    經藏    
   
                                
長部 中部 相應部
                     
   
   
                           
增支部 小部
                           
   
    論藏    
   
                             
法集
分別
界論
人施
設論
論事 雙論 發趣論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经藏巴利語Sutta Pitaka梵語सूत्र पिटकsūtrapiṭaka),又譯為修多羅藏素怛纜藏,是三藏之一,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後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部派佛教的經藏指阿含經大乘佛教的經藏包括更多典籍。

釋名[编辑]

經(sūtra,सूत्र)舊译修多羅,原義為綖(線),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又譯作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藏(piṭaka),有蘊積、包含義,是指古時一種可盛放物品的篋(或籃子)。因為此 piṭaka 含括一切所應知、應行、應證的法義,所以 sūtrapiṭaka 意译經藏。

上座部佛教[编辑]

根据巴利聖典,经藏共分五部。

与阿含經的對照[编辑]

巴利文五部尼柯耶 汉译四阿含
长部》共三十四经 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三十经(法藏部所傳)
中部》共一五二经 中阿含经》共六十卷二二二经(说一切有部某派所傳)
相应部》共五十六相应二八七五經 杂阿含经》存四十八卷一三五九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所傳)
别译杂阿含经》存十六卷三六四经(所傳部派未有定論)
增支部》共一法乃至十一法 增一阿含经》共五十一卷四七十二经(大眾部末派所傳或不明)
小部》共十五部 杂藏:《法句经》、《義足經英语Atthakavagga and Parayanavagga》、《本事经》、《興起行經》等

漢傳佛教[编辑]

智昇撰《開元釋教錄》,最後兩卷的「入藏錄」(有譯有本錄),收錄1076種,共5048卷的佛典,定下《漢譯大藏經》的內容與排序。後世藏經組織以本經錄作為參照,先大分為經、律、論藏三藏等部,又區別大小乘經論,大乘經按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排列。

歷代漢傳大藏經以般若部為首,排序玄奘從顯慶五年(660年)至龍朔三年(663年)譯出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最前。

漢傳佛教的經藏按《大正藏》的分法分為:

西藏佛教[编辑]

甘珠爾(བཀའ་འགྱུར)的意思是教敕譯典,指佛陀所說教法之總集,是西藏大藏經的經藏。甘珠爾包括律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經部(分大乘經與小乘經)、秘密部(分十萬怛特羅部、古怛特羅)及總目錄等,凡一百函七百餘部。

布敦主張甘珠爾分為顯教經乘與密教咒乘,經乘中又依佛陀說法時代之先後,分初、中、後三次法輪。初法輪乃佛於鹿野苑所說之四諦法與根本戒律等;中法輪為佛於靈鷲山所說之無相法,如般若經等;後法輪為佛於毗舍離城等處所說之分別法,如華嚴、寶積等經。

注释与參考文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