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兰达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兰达尔波斯語قلندر‎,羅馬化qalandar),又译为卡兰答尔盖兰达尔海兰达尔海连答尔[1][2],旧译革烂袋革烂得[1],是苏菲派的流浪圣人,他們不属任何一个道堂,类似德尔维希法基尔等。多见于在中亞,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

历史[编辑]

“卡兰达尔”(قلندر‎,qalandar)一词来自古典新波斯语کلندر‎(kalandar),意为“粗野的”。[3]原指中亚苏菲派海兰达里耶教团英语Qalandariyya成员[2],该运动并非指单一一个组织,而是不同奉行卡兰达尔苦行的各种独立教派,其中之一是来自安达卢斯的优素福·安达卢西(Yusuf al-Andalusi)创立的海兰达里耶教团。该运动起源于中世纪的安达卢西亚,之后迅速传播到北非、马什里克大伊朗、中亚、巴基斯坦等地。11世纪赫拉特的苏菲派学者阿卜杜拉·安萨里英语Abdullah Ansari著有《卡兰达尔记》(Qalandarname)一书。12世纪时,该运动开始以大呼罗珊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中亚、南亚等地)为中心流行开来。

13世纪初,开始在叙利亚、埃及和印度西北部活动。[1]1220年蒙古军队攻占伊朗的撒瓦城时,一批卡兰达尔由撒瓦逃难至大马士革,1213年,他们以穆罕默德·尤努斯·萨瓦吉(Muhammad Yunus al Sawaji,?~1232)为首组成了一个海兰达里耶教团。[2]

17世纪,卡兰达尔活跃于云南地区,清代回族学者马注清真指南》的第十卷《左道通晓》中称呼他们为“革烂得”,被斥为“非回非道,异服异言,教仿白莲,技攻妖术”、“内外不分,男女混杂,以烟为媒,以酒为饵。比脐度气,秽乱一方。”等。[1]

尊稱[编辑]

卡兰达尔是给不结婚的苏菲派圣人极尊敬的头衔,他們被認為是全能上帝選擇的聖人。不同於其他聖人,他們对上帝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情。他们被认为是上帝耳目有权纠正信徒谬误。

特征[编辑]

卡兰达尔只履行必不可少的礼拜斋戒,弃绝礼仪,追求内心宁静,一般外观为身着独特长袍,携带独特道具,剃去除胡须外的头发和脸毛,手、耳上一般穿孔并佩以铁环。同时,禁止性生活,在男性阳物上套以铁环,以为坚忍、自制的象征。他们不受社会制约,为防身而携有武器,为修行而巡游各地。经常步行到麦加朝觐。[1][2]

在新疆,卡兰达尔多以念经、求雨、治病、禳灾、祈福等活动求生。[2]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金宜久. 伊斯兰教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10: 551. ISBN 9787532602834. 
  2. ^ 2.0 2.1 2.2 2.3 2.4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7: 208. ISBN 9787806823095. 
  3. ^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波斯语教研室; 叶弈良, 张鸿年, 曾延生, 朱彥斌. 波斯语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81: 1897. ISBN 978710000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