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义建中国小奉安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义建中国小奉安殿
位置 台湾苗栗县三义乡广盛村80号建中国小校内活动中心后方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昭和三年(1928年)
类型登录等级:苗栗县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历史遗迹
详细登录资料
屋顶铜制凤凰装饰
门扇上的桐纹装饰
三义建中国小旧校门门柱

建中国小奉安殿位于台湾苗栗县三义乡建中国小内,是该校在台湾日治时期所建来供奉“教育敕语”与“御真影”(日本天皇夫妻相片)的奉安殿[1]。该建筑在民国九十一年(2002年)9月17日公告为苗栗县历史建筑[2]

沿革[编辑]

奉安殿所在的苗栗县立三义乡建中国民小学前身是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创立的铜锣湾公学校三叉分校,后于大正九年(1920年)独立为三叉公学校,二次大战后于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改为建中国民学校,民国五十七年(1968年)改为建中国民小学[1]

根据敕语奉安所石碑,此奉安殿可能建于日治昭和三年(1928 年),国民政府来台后,把四周墙壁打通,只剩下像凉亭的建物。早期建中毕业校友根本不知道奉安殿为何物,也不知其历史价値。恰逢百周年校庆时地方士绅同心协力,将奉安殿复旧,才成了现今看到的样貌。奉安殿前曾有石碑,以砂岩切割雕刻而成,正面刻有“敕语奉安所”以及“昭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竣工”等字样。此石碑在战后流落在校外的水沟边,被村民当作洗衣板使用近七十年。在奉安殿修复前夕,被三义分驻所的警察在巡逻时发现。送回建中后短暂安置在殿前,而后因为怕被破坏而将石碑收入奉安殿内,目前保存状态良好。

奉安殿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在台湾大多被拆毁。顶多只有一些较小的奉安柜(与奉安殿相同用途的保险柜)留存,如台中一中、中山女中、士林国小等学校。奉安殿建筑全台仅存三座(花莲寿丰乡福德宫、新化国中奉安殿、建中国小奉安殿)。其中建中国小的是规模最大、最华丽且保存完整者,足以彰显其珍贵历史意义。之所以能留存至今,除了其构造坚固不易拆除外,建中国小在战后曾将校门更改位置,原本是学生上放学必经之地的奉安殿从校门口正前方顿时成为最角落的位置(现今奉安殿前仍保留当年的校门门柱,但当年的阶梯被填平),平常鲜少有人经过,而能幸存至今未被拆除,在公告为苗栗县历史建筑[2]后,三义建中国小奉安殿于民国九十二年(2003年)5月修复完成[1]

但是现今奉安殿内部并未对外开放,游客仅能在外部欣赏外观,由建中国小斜坡上去进入侧门后左转,穿过余荫亭及资源回收场即可抵达在活动中心后方的旧校门柱、大象溜滑梯及奉安殿。

轶闻[编辑]

关于奉安殿附近因为平时人烟稀少,且奉安殿平时皆不会开放而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因此学生之间常有许多传说:如半夜十二点大象溜滑梯会自己走动。也有学生在 2014 年制作奉安殿里面有什么影片放在 YouTube 上,显示学生对他的好奇心。

建筑[编辑]

奉安殿位于旧校门与校舍间,座西朝东,过往学生每日上下学经过时须驻足并行最敬礼[1]。其建材为钢筋混拟土,外面施以洗石子,而屋顶为四角攒尖,覆盖着铜片,尖顶上则安置著凤凰,东面设门,黑色门扇上则有五七桐纹装饰[1],是只有皇族才可以使用的图腾。奉安殿内正面墙壁上挂有日本明治天皇夫妇的御真影,其前方有一张梧桐木的桌子,桌上有锦盒,盒中有一份教育敕语,于元日纪元节(2月11日)、天长节(昭和天皇生日 4月29日)、明治节(明治天皇生日 11月3日)取出,由校长向全校师生宣读,宣读时师生皆要低头仔细恭敬的聆听[1]。桌子正中央刻有日本国花 16 瓣菊花,左右两边各刻一支鳯凰,因梧桐是好木,故有良禽择木而栖之意。此外由于日本战败后御真影及教育敕语皆已经运回日本销毁,现今奉安殿内为仿制的复制品。其具体内部样式可参阅以下影片(4:09 处开始)。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苗栗縣文化資產手冊》. 苗栗县文化局. 2005年12月: 52-55页. ISBN 986-00-3372-2. 
  2. ^ 2.0 2.1 三義建中國小奉安殿.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