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海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马逊海牛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海牛目 Sirenia
科: 海牛科 Trichechidae
属: 海牛属 Trichechus
种:
亚马逊海牛 T. inunguis
二名法
Trichechus inunguis
(Natterer, 1883)
分布范围

亚马逊海牛(学名:Trichechus inunguisAmazonian Manatee)是现存3种海牛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其分布局限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主要河道、支流与湖泊。在涨水期,亚马逊海牛会进入淹水的森林,而在较干燥的季节里,它们则会退回深潭或大湖中。由于它们害羞的天性与昏暗的栖息水域,人们对它们的社会行为了解不多。在巴西,亚马逊海牛被称为“peixe-boi”(牛鱼),在其他西班牙语系国家则被称为“vaca marina”(意为“海sea cow)或“manati”。种名inunguis的意思是“没有趾甲”,这是它们不同于其他2种海牛的特点之一。

基本资料[编辑]

其他俗名:South American Manatee(英)、Lamantin d'Amérique du Sud, Lamantin de l'Amazone(法)、 Lamantino Amazónico, Manatí Amazónico, Vaca Marica Amazónica(西)

出生时身长体重:75-85cm、10-15kg

最大身长体重记录:2.8m、480kg

寿命:约60-70年

外型特征[编辑]

亚马逊海牛与其他海牛类似,身体同样呈纺锤状,头部比例小,背部宽阔,以及尾鳍扁平呈圆桨状。但它们有几项可供辨别的特征,包括更小、更为流线形的身体,较光滑的皮肤与较狭长的吻部,腹部有白或粉红的斑纹,以及较为修长且缺乏趾甲的前肢。除了明显的腹部浅色斑纹外,体色大致呈暗灰至黑色。

分布[编辑]

亚马逊海牛生存于亚马逊河流域的河流与支流,包括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它们似乎仅在淡水中活动,虽然有时会进入河口。它们可以往河流上游移动到水位够高的地方,但一般偏好泛滥的湖泊与河道,特别是植物茂盛且水温在摄氏22至30度之间的区段。每年6月水位高涨的时候,它们会进入河道旁淹水的森林或湿地,而当7、8月份水位降低,它们又会回到终年水量充沛的深潭等水域。

习性[编辑]

它们在觅食、旅行或交配时会形成松散的群体,一般不超过10头,大族群则极为罕见。由捕获的亚马逊海牛的研究中,发现它们不论白天或晚上皆会活动,每天花费约8小时觅食、4小时休息,其余12小时则四处移动,每天游动的距离可达2.6公里以上。一般每分钟换气数次,最长可闭气14分钟。在野外,亚马逊海牛的活动与河水的季节性变化息息相关,在枯水期时它们会减少大部分的活动(包括觅食在内)以节省能量,到了12月河流水位开始上升时,雌海牛分娩、再次开始交配,海牛们开始储存体内的脂肪。亚马逊海牛主要天敌有美洲豹黑凯门鳄森蚺公牛鲨

生殖[编辑]

亚马逊海牛的繁殖期会受到季节性水位变化的影响。虽然自12月至隔年7月间皆可生产,但一般多位于2至3月,可能是因为此时雌海牛较易取得食物,哺乳期间的能量消耗压力较小。由捕获之幼兽观察得知,它们每个星期约可成长1.5公分、体重增加达1公斤左右。生产与交配约略在同时段发生,个体间曾观察到有和西印度海牛类似的行为,包括展示生殖器、以前肢抱住对方与翻滚等动作。估计怀孕期至少在12个月以上,1胎仅产1仔,双胞胎的情况极为少见。海牛母子间的连系相当紧密,母亲会将小海牛背在背上游泳或伴随于身旁,推测可能每2年才生1胎。

食性[编辑]

亚马逊海牛以多种水生与半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季节性的水位变化高达10至15米,不同季节里食物的供应量差距很大。在12月至隔年6月的雨季间,水位高涨,此时亚马逊海牛会到泛滥的区域觅食,因该处的食物量非常丰富;当7、8月分水位开始降低时,它们会移动至深潭与河流中;到了11、12月水位更低时食物来源更少,若是找不到新鲜食物,它们会食用干枯的植物或干脆绝食。亚马逊海牛的新陈代谢率相当低(约为一般恒温动物的36%左右),加上体内储藏有大量脂肪,这让它们可以在绝食的情况下存活200天之久。在枯水期中它们有时会摄食泥土,这往往会造成肠阻塞甚至死亡。据捕获的亚马逊海牛所得资料,它们每天消耗9至15公斤的植物,每天花6至8小时觅食,一次通常约30至90分钟,但有时会长达2.5小时。

现状[编辑]

亚马逊海牛早在17世纪时就已被人类捕杀,最初的目的应为获取其肉。1780至1925年间每年的捕获量估计在1,000至2,000头左右,当时主要用来制作1种称作mixtra的菜肴,将海牛肉油炸后包裹脂肪做成。到了1935年,由于皮革业的需求,捕获量跟着大幅提升,1935年至1954年间,有上千张海牛皮与数公吨的海牛肉从巴西出口,造成其数量大减。虽然1954年发明了人造皮作为兽皮的替代品,直到1960年代早期,巴西地区每年仍捕杀4,000-10,000头亚马逊海牛,其后降低至1,000-2,000头。1973年巴西政府将亚马逊海牛列为保育类动物,但由于地处偏远与缺乏执法者造成取缔因难。盗猎通常使用鱼叉,据报告指出目前的猎捕主要来自当地部落,以卖海牛肉来储备军火。

其最大族群位于巴西,在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并不常见。除了人类的猎杀,其死亡率也受自然因素影响,例如1963年发生的大旱灾造成上百头海牛死亡。栖地的破坏包括伐木、原油外泄污染与开矿等,由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采伐急速增加,造成河水流量减少,不但造成干旱期延长也使得食物变少,而污染和泥沙迂积除了造成食物来源减少以外,也可能对其健康与生殖能力造成影响。另外,被渔网缠身导致的溺毙事件也造成不少死亡案例。和其他海牛一样,它们的低繁殖率加上盗猎与栖息地的严重破坏,已使其面临灭绝的危机。

参考书目[编辑]

1.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486-489. ISBN 0-375-41141-0

2. Ronald M. Nowak, 《Walker's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The Joh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216-217. ISBN 0-8018-7343-6

3. John E. Reynold III and James A. Powell, 《Manatees(Trichechus manatus, T. senegalensis, and T. inunguis)》, edit by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etc.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Academic Press, 2002: p709-720. ISBN 0-12-551340-2

4. David K. Caldwell and Melda C. Caldwell, 《Manatees - Trichechus manatus Linnaeus, 1758; Trichechus senegalensis Link, 1795 and Trichechus inunguis(Natterer, 1883)》, edited by Sam H. Ridgway and Sir Richard Harrison, F.R.S. 《Handbook of Marine Mammals, Volume 3: The Sirenians and Baleen Whales》, Academic Press, 1989: P33-66. ISBN 0-12-588504-0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