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醫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主題首頁主題首頁  從哪裏開始從哪裏開始

醫學主題

生命之星
生命之星

醫學,是處理健康相關問題的一種科學,以治療和預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體自身素質為目的。狹義的醫學只是疾病的治療,但也有說法稱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二醫學,復健醫學為第三醫學。醫學的科學面是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與發現,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然而,醫學也具有人文與藝術的一面,它關注的不僅是人體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廣為接受的理論,而其他如「生理心理靈性社會的照顧」、「全人、全隊、全程、全家的醫療」也都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理論。隨着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的人文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醫學倫理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四初確原則方法論:「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在信息化時代,醫學需要用信息表達,其表達的模型結構至今未定義。

特色條目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H5N1亞型(英語: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5N1,記作A(H5N1)H5N1),也稱H5N1病毒H5N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個高致病性亞型,具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第5型,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1型。H5N1病毒可以導致人和一些其他的動物死亡。

有一個在鳥類禽類間傳播的H5N1毒株稱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H5N1亞型(HPAI A(H5N1), highly pathogeni avian influenza virus of type A of subtype H5N1),這一毒株是H5N1流感的致病源。該病毒在鳥群中的傳染性很強,發病突然、病症嚴重、死亡快速,死亡率可高達100%,因而屬於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這是一種動物流行病(不在人類間傳播)和動物共患病,可在很多物種間傳播。

H5N1病毒是1996年首次在中國廣東的家中明確發現。H5N1病毒主要感染類並導致禽流感。1997年在香港傳播時,很多農場的受感染後都即時死亡,並引發首次報告了H5N1病毒感染類的病例,使一名幼稚園學生死亡。截至2005年11月25日,全世界已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132例人感染病例,其中68例死亡,死亡率超過50%;這些確診的報告病例全部發生在東南亞地區(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柬埔寨中國大陸)。2006年3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將「H5N1禽流感全球及國家圖」將臺灣劃為感染區。2006年3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公開說明,臺灣沒有任何人類或家禽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不是傳染區。 2013年5月2日,中國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破譯」了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分子機制,這一發現對防止禽流感病毒擴散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關於「甲型流感病毒H5N1亞型」……

特色圖片

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一般認為應該是後人根據埃及史上第一位留名的醫師印何闐所留下的資料,於西元前1600-1700完成的醫學論文集,也是人類史上第一部醫學著作,由莎草紙寫成,長約5公尺,寬約33公分。這份手稿的長度僅次於西元前1550左右完成的埃伯斯紙草文稿。採用僧侶體描述解剖觀察和檢測、診斷、治療和預測,共詳細了記載48種病情。圖為第6和第7頁莎草紙,討論面部創傷。

分類

相關主題

維基專題

維基媒體計劃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