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剝削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剝削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22年4月13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22年2月1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 2022年2月1日:什麼是剝削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政治專題 (獲評優良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政治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政治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社會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社會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社會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哲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哲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哲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剝削中的5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21日 (三) 21:28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剝削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8月7日 (一) 15:15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 In reaction to Afrocentrism’s influence, critics have posed a number of important questions: Do Afrocentric commitments render what is produced more ideology and propaganda than 「objective truth」? Is Afrocentric knowledge-work limited by the strictures of racialized epistemology and self-defeating methodological circularity? To answer these challenges, and to address Afrocentrism’s potential weaknesses, a number of scholars have sought to refine the concept.
  • (針對非洲中心主義的影響,批評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問題:對非洲中心主義的信奉是否導致產生的更多是意識形態和宣傳,而非「客觀真理」?非洲中心主義的知識工作是否受到種族主義化認識論和自我挫敗方法論循環的限制?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並解決非洲中心主義的潛在缺點,一些學者已經在設法完善這一概念。)
  • Heterodox economists also stand in contrast with orthodox economists in proposing policy remedies for fighting inflation. Three questions arise. First, should inflation always be the primary target of economic policy? Second, should the central bank be solely responsible for pursuing anti-inflationary policies, as has become the case in recent years? Finally, how can inflation be tamed?
  • (非正統經濟學家提出的對抗通脹的政策補救措施,也與正統經濟學家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裏有三個問題。首先,通貨膨脹是否應該始終是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其次,央行是否應該獨自負責推行反通脹政策,就像近年來的情況那樣?最後,如何才能抑制通脹?)
這裏的問句都不是在向百科全書的讀者提問,而是在向讀者陳述,有哪些質疑或問題存在。——三獵留言2021年1月24日 (日) 09:31 (UTC)[回覆]
@三獵:私以為閣下所舉的例子並不是值得借鑑的最佳實踐。很多情況下,讀者閱讀維基百科並不是以學術研究為目的,並不需要從一開始就去了解這些問題或者概念。--HNlander留言2021年1月24日 (日) 11:53 (UTC)[回覆]
另外,請注意遵循方針,歸屬潛在偏見(尤其是用「最」字時),避免原創總結。--HNlander留言2021年1月24日 (日) 12:09 (UTC)[回覆]
@HNlander(1)我們之前在討論的是「百科全書的寫作風格是否允許使用問句」。我不知道這和讀者是否以學術研究為目的有何關係。(2)感謝閣下翻譯了首段。請注意遵循wp:翻譯指引:即使翻譯一個章節,也要在討論頁掛上{{Translated page}}模板;建議在翻譯後通讀譯文,使文章內容通順。(3)請問「被剝削者個人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並非滿足自己個人消費所需」來自於閣下添加的來源文章中的哪一部分?我在文中沒有找到。我相信這句話是對原文的錯誤理解,因為「個人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並非滿足自己個人消費所需」完全可以在存在分工和市場交換而不存在剝削的情況下成立。——三獵留言2021年1月24日 (日) 16:35 (UTC)[回覆]
@三獵
(1) 我個人意見是,在開頭寫大綱的行為太過像學術寫作。並不是所有讀者抱着探究「剝削」是什麼以及相關問題而來的,在開頭給出簡單定義即可,然後再由淺入深。單獨拎出四個問題來看:
a. 如何準確地定義剝削?
b. 剝削的發生有什麼前提條件?
c. 剝削是否一定在道德上可指責?
d. 剝削在社會運行和歷史變遷中扮演着何種角色?
我認為在給出定義之後,再去質疑「定義」令人困惑。同樣為什麼要問這四個問題也令人困惑——是只有這四個問題要討論呢?還是這四個問題是最主要的四個問題呢?還是這四個問題只是研究最多的四個問題呢?有多少人贊成圍繞這四個問題為提綱而描述「剝削」呢?在學術寫作中,我們會用在Introduction去人為限定問題的範圍,引導讀者閱讀,但百科全書並不應該做此限定。
(2) 感謝提醒,已經補上翻譯模板,且我個人已經注意到了自己中文水平的退化(雖然英文也沒進步多少 XD)
(3) 可能我的表述有所含糊,這句話主要表現的是剩餘價值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資本家剝削的正是勞工的剩餘價值。在英維對應條目中也有類似的表述:

Surplus-value can, in a developed capitalist economy, be viewed also as an indicator of the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vity that has been reached by the working population, i.e. the net amount of value it can produce with its labour in excess of its own consumption requirements.

相應地,在我所引用的文獻中提到:

The service the individual provides is not for my personal consumption; my interest in it is as a means to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for a market.

至於閣下的質疑:如果講個體經濟的話,個人既是勞動生產的投資者,又是勞動生產的受益者,在社會分工的情形下,確實會通過比較優勢,將勞動的剩餘價值歸於己有;但這對於高度發達且壟斷化的資本主義經濟是很罕見的,所以並不是資本主義的主流生產方式,也不存在剝削中大多存在的僱傭關係。此外,如同一切學說,馬克思主義有令人質疑的地方,例如:已經有人討論過勞動剩餘價值是否被剝削。您在這些方面或許比我更專業,相信可以找到更多的來源,進行比我更嚴謹流暢的論述。
--HNlander留言2021年1月24日 (日) 18:15 (UTC)[回覆]
@HNlander感謝詳盡回復。簡單解釋一下這三句話的差別:
(1)英維里說的「the net amount of value it can produce with its labour in excess of its own consumption requirements」意味着,用來比較的是勞動力生產的價值,和勞動者用於滿足自身消費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是價值和價值在比,或者說勞動時間和勞動時間在比。這是馬克思正版的基於勞動價值論的剩餘價值理論,沒問題。
(2)閣下編寫的那句話是「被剝削者個人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並非滿足自己個人消費所需」,沒有提到價值,而是直接說「個人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用來「滿足個人消費」。這不是剝削的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如果一個人每月工作200小時生產香煙,同時他的月工資可以購買到合計需要200小時勞動來生產的各種產品和服務,且他不抽煙,那麼他並沒有被剝削。(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在有分工和交換的社會中用以衡量剝削的是價值,而不是實物。
(3)Laycock的那篇文章在說的是完全另一件事。他在區分兩種僱用,一種是購買服務,比如僱人修我的車;另一種是僱傭勞動,比如僱傭工人組裝零件。因此他針對後一種情況說:這個組裝零件的工人所提供的服務並非為了我(指僱主)的個人消費;我(指僱主)的利益出發點在於利用其來生產市場上的商品。——三獵留言2021年1月25日 (一) 10:19 (UTC)[回覆]
@三獵:我原來只是想找一下Encyclopedia of Power的替代來源,沒有仔細閱讀Laycock原文,非常抱歉,感謝指正。剛剛看了一下其中Exploitation條目講消費的內容:「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natu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tends to refer to consumption only.」這邊應該是將英文中「exploitation」作為「消費、利用」之含義解釋時的意義,但英維裏面把它說成社會理論有點奇怪,因為全文並無太多指涉。我已經修正和補充了部分內容。感謝詳細回復和持續貢獻!--HNlander留言2021年1月25日 (一) 22:30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編輯]

剝削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提名人:Zrsv07留言2022年4月6日 (三) 13:03 (UTC)[回覆]
投票期:2022年4月6日 (三) 13:03 (UTC) 至 2022年4月13日 (三) 13:03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2年5月13日 (五) 13:04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6票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標準。CBNWGBB留言2022年4月14日 (四) 01:16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