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歌迷俱樂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春歌迷俱樂部樂隊(英語:Teenage Fanclub),是一支於1989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附近的貝爾希爾成立的另類搖滾樂隊。

概覽[編輯]

青春歌迷俱樂部樂隊那整齊劃一,類似於Byrd樂隊的吉他和人聲合音廣受被強力流行樂(Power-Pop)愛好者的喜愛。他們經常被歌迷親切地稱為「小粉絲」和「貝爾希爾的沙灘男孩樂隊」。

樂隊的三位固定成員Norman Blake,Raymond McGinley和Gerard Love共同負責歌曲的創作。

在現場演出中,這三位成員會平均分配各人寫作曲目的演奏時間,並擔任自己所作曲目的主唱。專輯歌曲中的和聲部分會在現場表演中被著重展示。一般來說,在現場音樂會上Gerard Love會在Norman Blake演唱主旋律時為其擔任和聲,而Blake則在Love和Raymond McGinley主唱時為他們擔任和聲。

樂隊在2006年的Don't Look Back系列演出中,於倫敦和格拉斯哥舉辦了兩場特別演唱會,完整演繹了1991年的經典專輯"Bandwangonesque"。兩場爆滿的演唱會似乎在15年後讓樂迷和樂評們感到這張專輯是1991年名至實歸的「全年最佳專輯」。

樂隊歷史上使用了多名鼓手。分別是:

  • Francis MacDonald,他曾是C86音樂運動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樂隊最初的鼓手,後來歸隊,他也曾加入BMX Bandits樂隊;
  • Brendan O'Hare,後來加入the Telstar Ponies,Mogwa和他個人歷史上最富盛名的Macrocosmica樂隊;
  • Paul Quinn, 後來被歸隊的Francis MacDonald取代。

鍵盤手Finlay MacDonald也是樂隊的成員(此人與鼓手Francis MacDonald無血緣關係)。

樂隊背景[編輯]

樂隊從格拉斯哥的C86音樂運動中脫穎而出。樂隊創造的聲音和美國西海岸樂隊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和Byrds,以及1970年代的樂隊Big Star非常相似。最早他們是以一個狂躁風格出現的。他們的首張專輯"A Catholic Education"中的歌曲,除了"Everthing Flows"一曲外,其他都和後來的風格大相逕庭。他們的第二張專輯「The King」相比上張流傳較為廣泛。這張由大量自我滿足的狂躁吉他聲響的唱片有一個戲仿麥當娜「象一個處女」專輯造型的封面(Sonic Youth樂隊也用「Ciccone Youth」的造型進行過同樣的戲仿)。這張專輯以極快的速度完成,為了達成他們和美國唱片公司Matador的和約。

他們的第三張專輯「Bandwagonesque」在美國由Geffen唱片公司出版,英國則由Creation唱片公司出版。這張專輯為樂隊帶來了商業上的成功。整張專輯經過精心構思,特徵更為鮮明,吉他和弦段落也收斂許多,和聲也像模像樣。這張專輯在Spin雜誌的年底讀者投票中被選為1991年最佳專輯,甚至擊敗了Nirvana的「Nevermind」,他們同門師兄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和R.E.M樂隊大獲成功的「Out of Time」。

與上張相比,他們的第四張專輯「Thirteen」,則更趨向於垃圾樂(Grunge)。專輯一出版就遭受了嚴厲的批評。也許樂評界是給予了上張專輯太多的溢美之詞。部分也是因為一向誠實的樂隊對於採訪者絲毫沒有掩飾他們對專輯的一些失望。這也許是因為樂隊被冗長的錄音過程搞的疲憊不堪。此時Brendan O'Hare離隊,原因是「音樂趨向不同」。他的位置由原先Soup Dragons的Paul Quinn代替。

他們的第五張專輯《大滿貫》(Grand Prix)取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此專輯幫樂隊拿到了英國專輯榜的第一個前十名。此專輯在英倫流行樂的最高峰時期出版,同時也受益於出版公司——英倫流行樂的大本營Creation公司。但在美國,這張專輯沒有幫助樂隊奪回「Thirteen」時期丟失的市場。此時,他們的同門師弟,英倫流行樂代表人物——綠洲樂隊(Oasis)的Liam Gallagher稱該樂隊為僅次於綠洲的「世界上第二棒的樂隊」。專輯由製作人Duncan Cameron在位於Busby的Riverside錄音室製作。這也保證了他們的成功,因為他們在那裡錄製了包括熱門歌曲「Neil Jung」在內的許多單曲。

接下來的《北不列顛之歌》(Songs From Northern Britain)延續了上張專輯的成功。這張專輯民謠化,原聲色彩濃重的聲音讓聽者感覺餘音繞梁。這張專輯是他們有史以來在英國專輯榜上成績最好的專輯,同時誕生了樂隊最熱門的歌曲「Ain't That Enough」(那樣還不夠嗎?)

隨後而來的專輯名叫「Howdy! 」(你好啊!)延續了上張專輯的風格。由於缺乏足夠的宣傳,專輯在商業上徹底失敗。Francis MacDonald在專輯巡演途中歸隊,為專輯助威。專輯在英國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出版,因為樂隊的老東家——Creation唱片被老闆Alan McGee關閉。

2002年樂隊推出了和另類偶像,Half Japanese樂隊的Jad Fair合作的專輯《智慧與希望之言》(Words Of Wisdom And Hope)。

他們在新力唱片的最後一張專輯《4766秒——通往青春歌迷俱樂部的捷徑》(Four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Six Seconds - A Shortcut To Teenage Fanclub)收集了樂隊的最佳曲目和3收新歌。三名固定團員一人創作了一首。

他們的最新專輯《人造》(Man-Made)在2005年5月2日由樂隊自己的公司PeMa出版。此專輯2004年錄製於芝加哥,由著名芝加哥後搖滾樂隊「烏龜」(Tortoise)的靈魂人物John McEntire製作。

樂隊趣聞[編輯]

  1. 在Michael Moore導演的「Bowling for Columbine」一片中,使用了樂隊翻唱Camper Van Beethoven的一曲《把平頭佬們都拿來當保齡球》(Take the Skinheads Bowling)一曲。

樂隊唱片和單曲列表[編輯]

專輯

合輯

單曲

  • "Everything Flows" - (7寸盤,1990年英國發行, 1991年由CDS美國發行)
  • "Everybody's Fool" (7") - (1990年)
  • "The Ballad of John & Yoko" - (1990年)
  • "God Knows It's True" - (1990年) #99 UK
  • "Star Sign" - (1991年8月18日) #44 UK
  • "The Concept" - (1991年10月27日) #51 UK
  • "The Peel Sessions" - (1991年)
  • "What You Do To Me" (EP) - (1992年2月2日) #31 UK
  • "Free Again / Bad Seeds" (7") - (1992年)
  • "Radio" - (1993年6月17日) #31 UK
  • "Norman 3" - (1993年8月12日) #50 UK
  • "Hang On" - (1994年2月14日)
  • "Fallin'" - (1994年3月28日) #59 UK
  • "Mellow Doubt" - (1995日4月7日) #34 UK
  • "Sparky's Dream" - (1995年5月15日) #39 UK
  • "Neil Jung" - (1995年8月21日) #62 UK
  • "Ain't That Enough" - (1997年6月30日) #17 UK
  • "I Don't Want Control Of You" - (1997年8月11日) #43 UK
  • "Start Again" - (1997年11月17日) #54 UK
  • "I Need Direction" - (2000年10月9日) #68 UK
  • "Dumb Dumb Dumb" - (2001年6月18日)
  • "Association" - (2004年8月29日) #75 UK
  • "Fallen Leaves" - (2005年5月30日) {Limited to 2,000 copies}
  • "It's All In My Mind" - (2005年10月22日)
  • "Baby Lee" - (2010年4月)
  • "I'm in Love" - (2016年6月)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