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尼羅河女兒 (電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羅河女兒
Daughter of the Nile
基本资料
导演侯孝賢
制片李憲章
编剧朱天文
主演楊林
陽帆
高捷
李天祿
吳念真
游安順
蔡燦得
配乐張弘毅
摄影陳懷恩
剪辑廖慶松
制片商學甫有限公司
片长93分
产地 臺灣
语言華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臺灣
  • 1987年8月22日 (1987-08-22)

 英屬香港:1988年7月9日 (1988-07-09)
 日本:1990年8月18日 (1990-08-18)
发行商學甫有限公司
票房 英屬香港:HK $154,487.00

尼羅河女兒》(英語:Daughter of the Nile)是一部1987年上映,由侯孝賢所導演的臺灣電影[1][2][3],由高捷楊林主演,該電影延續侯孝賢前期作品的寫實風格,以居住在臺北市的少女林曉陽與其日常生活為主題,透過曉陽的生活呈現1980年代中後期的台灣都市風貌、轉變中的家庭與社會、青年女性面臨的困難,以及與古埃及死者之書》中神話鬥爭之間的相似之處。[4]

《尼羅河女兒》在1987年曾獲義大利都灵國際青年电影节評審特別獎,並參加2002年第四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影展及2002年西班牙影展。2016年數位修復版入選第66屆柏林影展「柏林經典」單元。

劇情[编辑]

1987年的台北公館,林曉陽白天在肯德基打工,晚上在夜校上課,喜歡幻想自己是日本漫畫尼羅河女兒》的主角[5]。林曉陽的母親和大哥已經過世,父親在台灣南部工作,她和讀國小的妹妹、愛賭大家樂的阿公、二哥曉方同住於蟾蜍山的住家。

二哥曉方常半夜溜出去當小偷,也跟阿三等人合夥開了星期五餐廳。曉陽也因此開始接觸夜生活,經常出入迪斯可舞廳或開車到海邊夜遊。她喜歡阿三,阿三卻愛上黑道大哥的女人明明。

阿三被黑道大哥的手下找上門來,受了槍傷。阿三想帶著明明逃亡,卻被擊斃。星期五餐廳因槍擊事件被警察查封,二哥叫曉陽把戶頭的錢都領出來還債,然後失蹤了。有天收音機裡傳來新聞,一名小偷在闖空門時被屋主發現,遭球棒擊中頭部而傷重不治。[5]

二哥的逝世,證明了臺北的結局終將如巴比倫般沉淪。全片以公館郊區疏離昏暗的空景當中結束。

演員列表[编辑]

製作[编辑]

1987年,侯孝賢在執導《戀戀風塵》後奠定個人創作的風格與自信,成為最受矚目的台灣導演。此時由高凌風創立的唱片公司綜一公司」向其提出《尼羅河女兒》的企劃案,並隨即開始進行了電影的製作及拍攝。在電影拍攝時,綜一公司為旗下當紅歌手楊林陽帆擔任《尼羅河女兒》的主演,並由楊林演唱的該片同名主題曲,該歌曲則是由電影編劇朱天文作詞,收錄在楊林的《純白》專輯中。

在《尼羅河女兒》拍攝完成與上映之間,1987年7月蔣經國政府宣布解嚴,侯孝賢隨即投入籌畫拍攝以臺灣白色恐怖為題材的《悲情城市》。然而《尼羅河女兒》的製作也意外開創侯孝賢作品的另一個起點:包括日後成為侯孝賢御用班底的高捷也藉由該作品首度登上大銀幕,擔綱主演。[7]

在最初的電影審查中,《尼羅河女兒》曾遭行政院新聞局禁演,起因是片中吳念真演出的夜校教師因學生檢舉其言論失當而遭解聘,學生對此反駁灌輸黑色、黃色、紅色思想,他反駁道「這些都落伍了,現在流行綠色」。結尾以臺北為背景的空鏡頭僅直接配上了旁白,也遭複審委員建議修剪。侯孝賢在幾經溝通後同意折衷,在結尾另外加上一幕漫畫字卡,將整段旁白從城市的空景鏡頭挪後疊在漫畫上,才順利通過電影審查。[8][9]

劇中登場的日本漫畫《尼羅河的女兒》,是日本漫畫家組合細川智榮子與芙〜みん的少女漫畫作品《王家的紋章》在台灣盜版書商翻譯的書名。然而,作品中的插圖是台灣漫畫家麥人杰的插圖。

上映[编辑]

《尼羅河女兒》最初於1987年10月在意大利都灵國際青年电影节上上映,侯孝賢因此獲得了國際故事片競賽的評審團特別獎。1988年1月在AFI Fest上放映。在台灣上映時,《尼羅河女兒》獲得不佳的票房成績,沒有獲得很好的口碑,侯孝賢本人似乎也對這部作品不滿意。

1988年期間,《尼羅河女兒》曾在坎城影展導演雙週,以及9月於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紐約影展放映。1999年10月,這部電影作為侯孝賢回顧展的一部分由紐約電影選集檔案館英语Anthology_Film_Archives放映。[3][10][11]2000年10月,它在國家美術館弗瑞爾藝廊的台灣電影回顧展上放映。[12]

2002年4月,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影展英语Buenos_Aires_International_Festival_of_Independent_Cinema放映,2005年在希臘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放映。2006年12月,它作為侯孝賢回顧展的一部分在加拿大國家電影資料庫放映。[13]

2016年9月26日,4K數位修復版本的《尼羅河女兒》於臺北市光點華山電影館上映[14]。2017年5月,《尼羅河女兒》發布雙格式(藍光光碟DVD-Video)家庭光碟。[15]

評價[编辑]

《Reverse Shot》的邁克爾·約書亞·羅文 (Michael Joshua Rowin)在其2008 年對《尼羅河女兒》的深入分析中寫道:「《尼羅河女兒》是侯孝賢最容易理解的電影之一,儘管這部電影從未在美國上映,也從未獲得家庭錄像發行,但它預示了侯後來在在美國發行的第一部電影《千禧曼波》中使用的主題,使《尼羅河女兒》重新被人注目的時機發展成熟。」他對此總結道:「《尼羅河女兒》的主題和直接意象將是侯孝賢的未來。』[3]

華盛頓郵報》在參與AFI Fest時曾對電影表現寫道:「侯孝賢的圓滑,使《尼羅河女兒》具有東西方交叉的吸引力。」[16]

紐約影展放映後,紐約時報的文森特·坎比英语Vincent Canby曾表示這部電影:「說是異化,不如說是異化的一個例子。它是其他地方發生的革命產物。」[17]1988年10月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播出時,《芝加哥太陽報》的勞埃德·薩克斯寫道:「台灣導演侯孝賢的《尼羅河女兒》近緩慢而勉強地揭露,並不容易描述。」[18]

漫畫[编辑]

台灣漫畫家曾正忠曾被侯孝賢應邀畫出跟導演的《尼羅河女兒》同名的漫畫版,編劇由朱天文擔任。

獎項[编辑]

參展紀錄[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文獻
  1. ^ Daughter of the Nile (1987) production credits. Movies & TV Dept. The New York Times (Baseline & All Movie Guide). 2012 [200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2. ^ Hou Hsiao-hsien. Film Reference. [2009-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3. ^ 3.0 3.1 3.2 Rowin, Michael Joshua. Daughter of the Nile: Lost City. Reverse Shot (Hou Hsiao-hsien). [2009-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2). 
  4. ^ Songs For Swinging Lovers, Hou Hsiao-hsien, Aesthetic strategie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August 2006 [2009-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8). 
  5. ^ 5.0 5.1 Canby, Vincent. Rootless in Americanized Taiwan.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9-30 [200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6. ^ Daughter of the Nile (1987) acting credits. Movies & TV Dept. The New York Times (Baseline & All Movie Guide). 2012 [200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7. ^ 侯孝賢《尼羅河女兒》睽違29年 九月再次登幕|欣傳媒. www.xinmedia.com. 2016-08-18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8. ^ 臺灣新電影何以天才成群 -- 上報 / 評論. www.upmedia.mg.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9. ^ 聯合新聞網. 損毀國家形象?「尼羅河女兒」差點被禁演. 噓!星聞. 2016-09-20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中文(臺灣)). 
  10. ^ Hoberman, J. Time Regained. Village Voice. 1999-10-12 [200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11. ^ an unfolding horizon: the films of Hou Hsiao-hsien. New York Film Festival. October 1999 [2009-06-07].  [失效連結]
  12. ^ FILM NOTES; More Films at Visions; Taiwanese Retrospectiv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0-09-08 [2009-06-08]. [失效連結]
  13. ^ The Calendar: A selection of events happening this week, Cinematheque quebecoise. The Gazette. 2006-12-08 [200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3). 
  14. ^ 《尼羅河女兒》修復首映 高捷蔡燦得話當年 - 大紀元. 大紀元 www.epochtimes.com. 2016-09-23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中文(繁體)). 
  15. ^ Hou Hsiao-hsien's rich and poignant drama, DAUGHTER OF THE NILE heads up Eureka's May 2017 releases | Eureka. web.archive.org. 2017-04-04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16. ^ Cheng, Scarlet. Electric Images of the Other China; Festival Showcases the New Wave of Films From Taiwan. The Washington Post. 1988-01-31 [2008-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17. ^ Canby, Vincent. FILM VIEW; Why Some Movies Don't Travel Well. The New York Times. 1988-10-23: 2 [200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18. ^ Sachs, Lloyd. 'Daughter of the Nile' is challenging, unsettling film. Chicago Sun-Times. 1988-10-25: 38 [200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書籍
  •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 by Sung-sheng Chang ISBN 0-231-13234-4[1]
  • Senses of Cinema, "Hou Hsiou-hsien's Urban Female Youth Trilogy", by Daniel Kasman[2]
  •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 by Nick Browne ISBN 0-521-44877-8[3]
  • Envisioning Taiwan: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 by June Chun Yip ISBN 0-8223-3367-8[4]

}}

外部連結[编辑]

  1. ^ Chang, Sung-sheng. 7, High Culture Aspir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Mainstream Fiction.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6 [2009-06-07]. ISBN 9780231132343. 
  2. ^ Kasman, Daniel. Hou Hsiou-hsien's Urban Female Youth Trilogy. Senses of Cinema. 2006 [2009-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7). 
  3. ^ Browne, Nick. 6, The Ideology of Initiation: The Films of Hou Hsiou-hsien.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需要免费注册.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51–158 [2009-06-07]. ISBN 9780521448772. Daughter of the Nile, Hsiao-hsien Hou. 
  4. ^ Yip, June Chun. 4, Toward Post-Modernism: The "Global Teenager" and Hou Hsiou-hsien's Daughter of the Nile". Envisioning Taiwan :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 illustrated.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2–229 [2009-06-07]. ISBN 978082233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