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驚世狂花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驚世狂花
Bound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沃卓斯基兄弟
監製斯圖爾特·波洛斯(Stuart Boros
安德魯·拉扎英語Andrew Lazar
編劇沃卓斯基兄弟
主演吉娜·格申英語Gina Gershon
珍妮佛·提莉
喬·潘托里亞諾英語Joe Pantoliano
配樂唐·戴維斯英語Don Davis (composer)
攝影比爾·珀普英語Bill Pope
剪輯扎克·斯坦伯格英語Zach Staenberg
製片商迪諾·德·勞倫蒂斯
斯班林集團(Spelling Group
片長108分鐘[1]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96年8月31日 (1996-08-31)威尼斯電影節
  • 1996年10月4日 (1996-10-04)(美國)
發行商格拉梅西影業英語Gramercy Pictures
預算600萬美元[2]
票房380萬2260美元(美國)

驚世狂花》(英語:Bound)是一部1996年犯罪驚悚電影,由沃卓斯基兄弟(變性後現為姊妹)編劇並執導。影片講述的是由珍妮佛·提莉扮演的瓦奧萊特和吉娜·格申飾演的科奇先是陷入隱秘但又熱烈的私情中,然後兩人一起試圖盜走200萬美元黑手黨贓款的故事。

《驚世狂花》是沃卓斯基兄弟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他們從比利·懷德那裡奪得了靈感,來講述這樣一個充滿了性愛和暴力的黑色故事。影片由迪諾·德·勞倫提斯注資,並且獲得了包括攝影師比爾·珀普在內非常節儉劇組成員的無私幫助才最終得以在緊張的預算額度下拍攝完成。兩位導演起初對兩位女主角演員的選擇有些拿不定主意,直到最終選定了提莉和格申。為了編排電影中的性愛鏡頭,導演聘請了性愛教育工作者蘇茜·布萊特(Susie Bright),她也有在片中出鏡。

《驚世狂花》獲得了許多影評人的正面評價,主要稱讚了兩位導演的幽默感和風格,以及作為一部主流電影對女同性戀關係的真實寫照。電影的反對者則批評了其中過度的暴力和膚淺的情節。這部影片贏得了多項電影節獎項。

劇情[編輯]

科奇(Corky)剛剛服完5年刑期被釋放,她來到一套公寓樓干起了油漆工和水管工。她遇到了自己工作那間公寓隔壁的一對情侶瓦奧萊特(Violet)和凱撒(Caesar,喬·潘托里亞諾飾)。凱撒出門後,瓦奧萊特開始向科奇調情,並請她幫忙取回自己掉進水槽中的耳環。科奇找到耳環後,瓦奧萊特承認自己是故意弄丟耳環來試圖接近科奇,然後開始勾引對方。兩人正要一發不可收拾時凱撒回來了,科奇於是繼續工作。當她完成工作並離開時,瓦奧萊特跟着上了她的卡車,兩人一起到了科奇的公寓裡做愛。第二天早上,瓦奧萊特告訴科奇,凱撒專門給黑手黨洗錢,兩人在一起5年了。

之後,瓦奧萊特無意中聽到凱撒和他黑手黨的弟兄們毆打折磨一個叫謝利的男子(Shelly,巴里·基維爾飾),原來此人一直在從經手的業務中偷錢。瓦奧萊特對這血腥和暴力的行為感到不快,她找到科奇尋求慰藉,表示自己希望能與對方展開一段新的生活,但也需要科奇的幫助。瓦奧萊特知道凱撒會找到近200萬美元謝利私吞的現金並暫時放在兩人的公寓,她提議科奇與自己一起設法將之偷到手。科奇對瓦奧萊特了解不深,對其動機尚存戒心,不敢肯定自己是否可以信任對方。

黑幫老大吉諾·馬佐尼(Gino Marzonne,理查德·薩拉凡飾)的兒子強尼(Johnnie克里斯托弗·米洛尼飾)開槍殺了謝利,凱撒帶着一袋血淋淋的錢回到公寓。他對強尼衝動地殺死謝利,搞得到處都是血的做法深為不滿,並開始對錢進行清洗和晾曬。

瓦奧萊特告訴科奇,凱撒與強尼一直看對方不順眼,吉諾和強尼之後會來公寓取錢。她的計劃是等凱撒數完錢後設法讓他在洗澡前喝酒和放鬆。科奇將在隔壁公寓等待,當凱撒開始洗澡後瓦奧萊特會摔破一瓶為吉諾準備的威士忌,然後告訴凱撒自己出門另買一瓶。這時她再讓科奇進來取走手提箱裡的錢。瓦奧萊特再帶着錢回來告訴凱撒說剛看到強尼離開,但沒看到吉諾。凱撒肯定會懷疑並檢查手提箱,發現錢沒了後就會認為是強尼拿走了。科奇和瓦奧萊特相信,凱撒將不得不逃亡,因為吉諾會認為是他私吞了這筆錢,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一開始事情進展順利,科奇成功取走了錢,凱撒也的確認為是強尼拿走的。但他意識到要是逃跑,吉諾就會肯定是自己拿了錢,於是決定找到強尼把錢取回來。瓦奧萊特慌了,威脅說自己要離開,凱撒於是拔出槍逼她老實留下,並且懷疑她與強尼聯手來陷害自己。

科奇仍然拿着錢在隔壁等待,不久吉諾和強尼來了。強尼開始挑逗瓦奧萊特並嘲諷凱撒,憤怒的凱撒拔出槍告訴吉諾,是他自己的兒子偷了那筆錢。慌亂之下,他開槍把兩父子都打死了。他告訴瓦奧萊特兩人必須找到那筆錢並處理掉屍體,假裝吉諾和強尼從沒來過,以免其他幫派分子發現錢或是有人失蹤。到了強尼的公寓還是沒能找到錢後,凱撒打了個電話給一位黑幫朋友,說吉諾怎麼還沒到。

凱撒發現是科奇與瓦奧萊特偷了錢,並把她們綁了起來,堵住兩人的嘴,威脅要折磨她們,命令對方把錢交出來。這時凱撒之前通電話的朋友上門來看有什麼情況,凱撒告訴他說吉諾出了車禍,於是對方馬上趕往醫院。科奇告訴凱撒自己藏錢的位置,對方去了隔壁尋找。瓦奧萊特掙脫了束縛並打電話給剛才過來的朋友說是凱撒偷了錢並強迫自己保守秘密。與此同時,科奇試圖阻止凱撒帶走錢,但他打倒了她。正當他準備殺了科奇時,瓦奧萊特趕到並拔出了凱撒身上的槍,說黑手黨已經在過來的路上,他最好趁來得及趕快逃跑。凱撒對瓦奧萊特說知道她不會向自己開槍的,對此瓦奧萊特回答,「凱撒,你知道個屁」,然後開槍殺了他。

之後,黑幫分子相信了瓦奧萊特的說法,表示自己一定會找到凱撒,沒有必要報警。他還希望瓦奧萊特做自己的女友,但她表示自己想要來個了斷。之後,她與科奇一起手拉手駕車離開。

背景和製作[編輯]

構想[編輯]

電影製片人喬·西佛曾說,沃卓斯基兄弟完成《刺客戰場》的編劇工作後,就把《驚世狂花》作為一個「試鏡作品」來證明他們知道在電影片場應該如何工作[2]。兩人有一個故事構思,涉及到在街頭看見一位女性並假定其性取向,然後這樣的假定有可能是錯誤的[3]。他們希望拍攝一部包括性和暴力的娛樂片,因為兩人就喜歡看這類電影[2][3]。他們表示美國導演比利·懷德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並將黑色電影看成一種他們可以講述一個故事,同時也包含有扭曲對話的電影類型[3]

一些製片商讀到他們寫出的劇本時告訴沃卓斯基兄弟,只要把科奇一角改為男性,他們就會有興趣投資。兩兄弟沒有接受,表示「那樣的電影已經拍了一百萬部了,所以我們真是沒興趣」[4]。之後《刺客戰場》的執行製片人迪諾·德·勞倫提斯同意注資,並且自己的公司會協助製作發行,允許他們在故事方面「自由發揮」[5]。電影的預算是600萬美元[2]

演員[編輯]

瓦奧萊特和科奇兩個女主角演員的選擇讓沃卓斯基兄弟很頭痛,因為電影中的女同性戀元素,沒有幾位女演員有興趣[4]。兩人原本期望由琳達·漢密爾頓來扮演瓦奧萊特,珍妮佛·提莉讀到科奇一角的劇本,她很喜歡這個角色,並且希望能夠出演這個與自己以前的角色有很大不同的人物[6]。之後由於漢密爾頓不會出演瓦奧萊特一角,並且吉娜·格申也對科奇一角有意,提莉也同意格申更適合扮演科奇並決定接演瓦奧萊特[7],一個「被她身邊所有的男人低估」並「統領這場遊戲」的女人[6][8]。提莉形容這是自己所得到過最棒的角色[6]。吉娜·格申向沃卓斯基兄弟推薦了喬·潘托里亞諾飾演凱撒一角。這也是後者首次在電影中出演主角,他表示這也是自己最喜歡的角色[9]

拍攝[編輯]

《驚世狂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開拍,整個拍攝周期共38天[4][5]。劇組原本的攝影師由於預算太少而辭職,他還表示自己也不相信會有任何人能在這麼低額度的預算下完成拍攝。之後沃卓斯基兄弟請來了比爾·珀普,後者認識「不少便宜人選」[10]。珀普在電影黑色風格的創作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和沃卓斯基兄弟從他們喜愛的動漫中汲取靈感,並且特別受到了弗蘭克·米勒所創作《罪惡之城》的影響[2]。電影的音效總監是達納·戴維斯(Dane Davis),片中科奇和瓦奧萊特策劃盜取現金時,每一次科奇經過鏡頭時都會有「嗖嗖」的聲音,這就是戴維斯出的主意,通過這樣的方法來給予科奇一種類似於的特性[5]

沃卓斯基兄弟要求喬·潘托里亞諾觀看約翰·休斯頓的電影《碧血金沙》,並關注其中亨弗萊·鮑嘉的表演,以此來為表現凱撒一角偏執狂的性格作準備[5]。格申的角色受到了占士·甸馬龍·白蘭度克林·伊斯威特等男演員的影響[5],她和提莉都對拍攝性愛場面感到緊張,於是都在開拍前大喝龍舌蘭酒[8]。由於兩位導演對電影有詳盡的規劃和清晰的遠見,電影拍攝中極少有即興發揮[5]。不過也有意外情況出現,比如扮演謝利的巴里·基維爾(Barry Kivel)拍攝該角色在凱撒公寓的廁所中被暴打的鏡頭時就因頭部撞到了馬桶而受傷。而在影片快結束時,格申的角色需要用力擊打凱撒手中的槍,但由於用力過猛,之後必須對手進行縫針治療[5]

性愛場面[編輯]

電影中的性愛場面是由女作家兼性愛教育工作者蘇茜·布萊特編排的。兩位導演都是布萊特的粉絲,並將劇本和一封信寄給對方,請求她到片中作為一名臨時演員出鏡。布萊特看過劇本後覺得很喜歡,特別是其中兩位女性熱烈享受與彼此做愛並且不會對此感到有什麼不合適的情節。布萊特還對電影中絕對不可能清晰地描述兩人做愛過程中究竟幹了些什麼感到失望,於是她提議自己來擔任電影中性愛場面的顧問,沃卓斯基兄弟同意了[5]。在科奇公寓發生的那場主要的性愛戲段是用一個長鏡頭拍攝完成的。兩位導演相信這樣可以比用多個鏡頭剪輯到一起更顯真實[5]。雖然這本應是封閉式的片場,但實際上有很多人在場,片場的多面牆壁都進行了移動,以便攝影機可以自由地圍繞演員進行拍攝[5]

布萊特在片中有出鏡,她扮演的是科奇試圖在一個酒吧中搭話的女子,而喜劇演員瑪格麗特·史密斯(Margaret Smith)則出演她的女友。此外酒吧那場戲中的眾多群眾演員都是布萊特的朋友[5]

音樂[編輯]

《驚世狂花》的電影配樂由唐·戴維斯譜曲,並於1997年11月25日進行了促銷發售,但一直沒有予以商業發行[11]。電影中科奇演奏口簧琴是吉納·格申自己的主意[5],為電影原聲帶選擇歌曲時,兩位導演受到了預算上的嚴格限制。他們希望使用伊帕內瑪姑娘法蘭·仙納杜拉的歌曲,但實在是買不起[5],片中使用過的四首歌都沒有包含在發售的原聲帶中,分別是艾瑞莎·弗蘭克林演唱的《I Never Loved a Man (The Way I Love You)》,雷·查爾斯演唱的《Hallelujah I Love Her So》、保羅·安卡創作,湯·鍾士演唱的《She's a Lady》和「萬福瑪麗亞」(The Hail Marys)的《Hopeless Faith》[12]

主題[編輯]

兩位導演描繪了《驚世狂花》中的多個主題。他們說這部電影有關的是「人們為自己生活做造的盒子」,並不只是同性戀才「生活在柜子里」。他們希望把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定義為「困在自己給自己生活造成的某種困境中」[4]。瓦奧萊特被困在她與凱撒的生活里,在最初的一個鏡頭中,科奇困在瓦奧萊特的衣櫃裡,之後還被凱撒堵上嘴綁了起來[5]。這個鏡頭又與之後瓦奧萊特所說的「我腦海里有個你在我身體裡面的影像……」相呼應[5]。這一被困的主題,又因電影中的大部分鏡頭都位於科奇工作的公寓,及瓦奧萊特和凱撒的公寓這樣封閉的空間中而得以加劇[5]。蘇茜·布萊特表示電影中有一些明確的女同性戀主題。其中一個就是手作為性器官的概念,這個概念通過科奇和瓦奧萊特手部的纏綿鏡頭而得以突出[5]。另一個主題就是反覆使用水來作為女性的象徵,如科奇從水槽中取出瓦奧萊特的耳環[5]。布萊特形容這就好像電影中用女性的「濕」,來對應男性的「剛」[5]。她表示兩位女主角的初次交談充滿了「女同性戀的標誌」,並指出瓦奧萊特沒有和凱撒在一起時會穿上牛仔褲來讓自己不至顯得太女性化。珍妮佛·提莉表示無論什麼時候瓦奧萊特在與一個男人交談時,她的嗓音都會特別女性化,讓她顯得柔弱,並確信她屬於受到照顧的一方。喬·潘托里亞諾也同意這個說法,表示這樣的結果就是「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想要和瓦奧萊特在一起」[5]。而在和科特一起時,瓦奧萊特就可以拋掉偽裝,流露出真實的自己。據布萊特所說,電影中一些更微妙的女同性戀主題在LGBT電影節放映時獲得了讚賞[5]

評級與分銷[編輯]

美國電影協會因「大量的性行為、暴力和粗話」將《驚世狂花》評為R級。為此導演不得不剪去兩位女主角之間第一段性愛場面的部分鏡頭[5]。美國電影協會最為關注的就是片中所謂「手交」的鏡頭。影片在澳大利亞同樣評為R級,在新西蘭評為R18級,英國評為18級,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安大略評為R級,新斯科舍評為「18」級,魁北克評為16+級[13]

電影於1996年8月3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演,再於9月到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放映。1996年10月4日起由格拉梅西影業在美國的261家電影院發行[14],一共上映了3個星期。之後本片於1997年2月28日在英國上映[15]

1997年,《驚世狂花》發行了一區DVD,其中除電影正片外,還包括電影預告片和兩位導演及主要演員的評論音軌[16],2003年8月25日,百代電影公司發行了本片的二區DVD,與之前發布的一區DVD相比,其中增加了製作花絮,演員和劇組人員的履歷等內容[17]。電影的四區DVD於2006年8月14日發行[18]

反響[編輯]

票房[編輯]

《驚世狂花》首周在261家電影院上映,收入90萬零902美元,最終共計入賬380萬2260美元[14],在1996年的美國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161位,在這年所有R級的電影中名列第74位。截止2019年7月,影片在所有LGBT相關題材電影中名列第74位[14]

專業評價[編輯]

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37篇專業評論文章,其中34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92%,平均評分7.8(最高10分)[19]。而從另一個綜合評論收集網站Metacritic上收集了19篇評論文章來看,其中14篇給予好評,3篇給出差評,2篇褒貶不一,綜合評分61(滿分100)[20]。沃卓斯基兄弟獲得了評論家的廣泛讚譽,稱他們的處女作巧妙、優雅而時尚[21][22][23]。《芝加哥太陽報》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稱讚他們嫻熟的電影製作技巧表現出了精湛的技藝和自信[24]。馬喬里·保加騰(Marjorie Baumgarten)在《奧斯汀紀事報》上稱影片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相,沃卓斯基兄弟的確風格十足[25]。詹姆斯·肯德里克(James Kendrick)稱這是一部黑暗、滑稽且令人驚嘆的電影,認為本片標誌着電影行業中沃卓斯基兄弟的到來[26]。電影的反對者包括《綜藝》的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他認為導演毫無幽默感和深度,電影裝腔作勢,流於表面還笨手笨腳的[27]

《驚世狂花》一經上映,很多人就將沃卓斯基兄弟與科恩兄弟相比[26][28]。《華盛頓郵報》的麗塔·肯伯利甚至稱兩人是「科恩兄弟的複製品」[21]。特別是影片與科恩兄弟的處女作,1984年的黑色電影血迷宮》所存在的相似之處[29][30]。《深度聚焦》的布萊恩特·弗雷澤(Bryant Frazer)稱《血迷宮》明顯就是《驚世狂花》的先導之作[31]。評論家還指出了影片與昆汀·塔倫蒂諾亞弗列·希治閣作品的相似之處[26][32][33]

紐約時報》的簡妮特·瑪絲琳認為《驚世狂花》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很可能會限制其觀眾面,艾伯特認為這些暴力場面會冒犯部分觀眾[24][28]。一些評論家認為這些角色的暴力行徑沒有道德上的合理性。《華盛頓郵報》的麗塔·肯伯利(Rita Kempley)稱其「殘忍到看都沒法看」[21]。認為電影中兩位女主角的關係不可思議而且也缺乏同情心的麥卡錫表示「雖說瓦奧萊特和科特彼此傾心,但這並不意味着她們就不知何故可以到達一個如此仁愛的地方,連這樣卑劣的行徑都會得到原諒」[27]。其他一些評論家對此沒有較大的反應,稱其中的暴力鏡頭有些「過度可笑」或「塔倫蒂諾風」[23][32]

《驚世狂花》被稱讚為或許是第一部描寫了女同性戀關係的同時,又沒有以同性戀來作為劇情核心的主流電影[33][34]。雖然有科奇這樣一個「毫無歉意的同性戀」主角,但本片並未被認為是一部「女同性戀電影」[29][35]。伊曼紐爾·利維(Emanuel Levy)認為擁有拓寬故事情節的主流電影「並不一定代表了男、女同性戀電影的正面發展」,而《驚世狂花》只是「與女同性戀電影有一點點的聯繫」[23]。《芝加哥讀者英語Chicago Reader》的喬納森·羅森堡(Jonathan Rosenbaum)稱在一部主流電影中有一部女同性戀為主角是一個「可喜的變化」[36]。AfterEllen.com網站的莎拉·沃恩(Sarah Warn)稱科奇一角是「我們在一部主流電影中所看過的最接近現實並且有同情心的女同性戀」[34]。《舊金山紀事報》的巴里·沃特斯稱讚影片展示了有性生活的同性戀角色[37]。電影中的性愛場面也獲得了雅致、持重和逼真的讚譽[35][37]。沃恩稱其為「至今主流電影中最出色的女同性戀性愛場面」[34]

3位主要演員的表演獲得了表揚。艾伯特認為兩位女主角在一起時電力四射,弗雷澤表示自己希望可以看到她們更多的愛情故事[24][31]。不過有些評價家形容兩人的銀幕關係不可思議而且缺乏同情心[22][27]。格申之前出演的1995年電影《艷舞女郎》反響不佳,本片讓她得以翻身[24]。提莉的表演也被用來與她在《子彈橫飛百老匯》中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表演相比[30]。潘托里亞諾在片中的角色被形容為「很有樂趣」,並且其出演的部分鏡頭也被認為是「電影中最棘手的」[24][38]

獎項[編輯]

《驚世狂花》於1996年獲得了洛杉磯一個專門面向LGBT相關電影,名叫「Outfest」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榮譽獎;同年還在斯德哥爾摩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39][40]。在1997年於葡萄牙舉行的一個專門面向奇幻、科幻、恐怖片的電影節「Fantasporto」上,《驚世狂花》贏得了最佳國際奇幻電影獎,珍妮佛·提莉也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41]。《驚世狂花》還贏得了1997年的GLAAD媒體獎傑出電影獎[20],並獲得比利時影評人協會英語Belgi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最高獎提名[42]

參見[編輯]

  • 大衛叔叔:2010年的英國同性戀題材黑色喜劇片

參考資料[編輯]

  1. ^ BOUND (18).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1996-09-20 [2015-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2.0 2.1 2.2 2.3 2.4 Marx, Christy. The Wachowski Brothers: Creators of the Matrix.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5: 19–21 [2013-07-08]. ISBN 1-4042-026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3.0 3.1 3.2 Horowitz, Josh. The Lost Wachowski Brothers Interview. MoviePoopShoot.com. 2003-11-05 [201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4.0 4.1 4.2 4.3 Whilk, Nat; Whitehead, Jayson. Glory Bound: An interview with Larry and Andy Wachowski. Gadfly Online (Gadfly Productions). 1998-01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Wachowskis, Joe Pantoliano, Jennifer Tilly, Gina Gershon, Susie Bright. Director/Writers/actors Commentary (DVD). Gramercy Pictures. 1997. 
  6. ^ 6.0 6.1 6.2 Vincent, Mal. Tilly is no Shrinking Violet in "Bound". The Virginian-Pilot (Landmark Media Enterprises). 1996-07-11 [201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Harkness, John. Jennifer Tilly — Noir thriller brings versatile actor out of ingenue ghetto. NOW (NOW Communications Inc). 1996-10. 
  8. ^ 8.0 8.1 Stagg Elliott, Victoria. Bound to Please. Diva (Millivres Prowler Group Ltd). 1997-03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Morris, Clint. Joe Pantoliano: Exclusive Interview. WebWombat.com. WebWombat Pty Ltd.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31).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12-31
  10. ^ Lamm, Spencer. Bill Pope. The Matrix official site. [200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1. ^ Bound. FilmTracks.com.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Bound Soundtrack. SoundTrackInfo.com.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3. ^ Merck, Mandy. In Your Face: 9 Sexual Studies. NYU Press. 2000: 124–147. ISBN 0-8147-5639-5. 
  14. ^ 14.0 14.1 14.2 Bound. Box Office Mojo.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 ^ Bound (1996). Cinema.com.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 ^ Bound DVD. MovieWeb.com.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7. ^ Bound (1997): DVD. Amazon.com.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 ^ Bound. EzyDVD.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 ^ Bound. Rotten Tomatoes.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 ^ 20.0 20.1 Bound Reviews. MetaCritic.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1. ^ 21.0 21.1 21.2 Kempley, Rita. 'Bound' for Gory. Washington Post. 1996-10-04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2. ^ 22.0 22.1 Schwarzbaum, Lisa. Girlie Movie.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6-10-11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3. ^ 23.0 23.1 23.2 Levy, Emanuel. Bound. EmanuelLevy.com.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Ebert, Roger. Bound. Chicago Sun-Times. 1996-10-04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5. ^ Baumgarten, Marjorie. Bound. The Austin Chronicle. 1996-10-04 [2007-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6. ^ 26.0 26.1 26.2 Kendrick, James. Bound. QNetwork.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7. ^ 27.0 27.1 27.2 McCarthy, Todd. Fox finds ‘Naked’ scribes. Variety. 1996-01-26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8. ^ 28.0 28.1 Maslin, Janet. Girl Meets Girl. Dumps Boy.. New York Times. 1996-10-04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9. ^ 29.0 29.1 Newman, Kim. Bound. Empire Magazine.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0. ^ 30.0 30.1 Thomas, Kevin. Bound. Los Angeles Times. 1996-10-04 [2007-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1. ^ 31.0 31.1 Frazer, Bryant. Bound. Deep Focus.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2. ^ 32.0 32.1 Schickel, Richard. No Gag. Time. 1996-10-27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3. ^ 33.0 33.1 LaSalle, Mick. Darkly Witty 'Bound' a Taut Noir Caper.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6-10-04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4. ^ 34.0 34.1 34.2 Warn, Sarah. Review of "Bound". AfterEllen.com. 2003-06-06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5. ^ 35.0 35.1 Fowler, Jimmy. Dynamic duo. Dallas Observer. 1996-10-03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6. ^ Rosenbaum, Jonathan. Bound. Chicago Reader.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7. ^ 37.0 37.1 Walters, Barry. Sexy, funny, fast-paced film is "Bound' to pleas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6-10-04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8. ^ Null, Christopher. Bound. Filmcritic.com. [200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9. ^ The Wachowski Brothers Biography. Tribute.ca.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0. ^ 1996 Year's Winners.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1. ^ Fantasporto Awards. www.caleida.pt. [200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2. ^ "Drifting Clouds", Prix de l'UCC. 1997-01-13: 9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journal=被忽略 (幫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