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鸚鵡螺號炮艦 (1871年)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鸚鵡螺號的姊妹艦信天翁號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鸚鵡螺號
艦名出處 鸚鵡螺
建造者 但澤王國船廠
動工日 1870年
下水日 1871年8月31日
服役日 1873年6月4日
除籍日 1896年12月14日
結局 1905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級 信天翁級
艦型 炮艦
排水量
  • 標準:713噸
  • 滿載:786噸
全長 56.95米
全寬 8.32米
吃水 3.75米
動力輸出 496匹指示馬力(370千瓦特
動力來源 單軸,兩台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
帆索方案 前桅橫帆三桅索具
速度 10節
續航距離 1270海里以10節
乘員 5名軍官、98名水兵
武器裝備
  • 2 × 150毫米22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
  • 2 × 150毫米23倍徑箍炮

鸚鵡螺號(德語:SMS Nautilus[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信天翁級炮艦的二號艦暨末艦。它於1870年開始在但澤王國船廠鋪設龍骨,1871年8月下水,至1873年6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為了能在海外長期部署,鸚鵡螺號的設計結合了蒸汽和風帆動力以擴大航程,並裝備有150毫米和120毫米箍炮德語Ringkanone各兩門。它在1867年原北德意志邦聯海軍的艦隊建設計劃中是按「螺旋槳蒸汽通報艦」設計,至入役前則重歸類為炮艦。

入役後,鸚鵡螺號曾於1874年至1875年間被派往西班牙北部沿岸介入第三次卡洛斯戰爭英語Third Carlist War,以保護當地德國人的利益。而作為德國「炮艦外交」的重要工具,該艦也曾三次前往海外執行常駐巡邏任務,分別為1876-78年的東亞,1879-81年的澳洲和南太平洋,以及1883-88年的南非、東亞和東非。從東非返國後,它被改作勘測船德語Vermessungsschiff用途,並於1896年12月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其廢艦體英語Hulk (ship type)繼而在基爾充當貯煤艙,至1905年在斯維訥明德拆解報廢。

設計[編輯]

信天翁級是北德意志邦聯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款專為執行海外任務而設計的軍艦,也是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炮艦,旨在用作打擊中國水域的海盜[1]艦隻採用帶有鍍銅的木製卡拉維爾式外殼德語Beplankung結構,全長水線長分別為56.95米和51.21米,有8.32米的舷寬以及3.62米的前吃水和3.75米的後吃水——較淺的吃水設計是為了在中國大江的河口追擊無龍骨的平底海盜戎克船[2]其設計排水量為713噸,滿載時則可達786噸。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5名軍官和98名水兵。艦隻由兩台臥式單脹往復式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3.14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兩座燃煤箱型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496匹指示馬力(37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0(19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此速度連續航行1,270海里(2,350公里)。為了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長期部署時作為蒸汽機的輔助動力,鸚鵡螺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德語Segelfläche為710平方米的前桅橫帆三桅索具[3]

鸚鵡螺號裝備有四門箍炮德語Ringkanone作為主炮。其中的兩門為150毫米22倍徑,配備140發彈藥,射程為4,600米;另外兩門為120毫米23倍徑,配備180發彈藥,最遠可命中5,500米外的目標。此外,艦隻還攜帶有三門輕型轉膛炮。鸚鵡螺號被視為相當不錯的船具,但在惡劣海況下的速度損失嚴重。其機動性中等,轉向良好,在風帆下也能輕易操縱。[4]

歷史[編輯]

鸚鵡螺號是北德意志邦聯海軍於1869年訂購的兩艘「螺旋槳蒸汽通報艦」之一,並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而使用「A號通報艦」(Aviso A)作為合同代號。[註 2]然而,其建造進度卻因普法戰爭的爆發而推遲。[6]直到1870年,該艦才在但澤王國船廠德意志統一後改稱帝國船廠)鋪設龍骨,至1871年8月31日下水舾裝工序結束後,鸚鵡螺號於1872年11月15日展開海試,並於12月12日完成,隨即投入預備役擱置。[4]

首次運用[編輯]

鸚鵡螺號於1873年6月4日正式啟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它被重歸類為炮艦,但仍以通報艦身份編入訓練分艦隊(Übungsgeschwader,即公海舰队的雏形)。從7月8日至8月15日,該艦與護衛艦赫塔號阿科納號菲內塔號阿里阿德涅號共同組成的分艦隊首次出國航行,代表德意志帝國參加了瑞典-挪威國王奧斯卡二世特隆赫姆克里斯蒂安尼亞舉行的加冕典禮。8月6日,皇儲腓特烈·威廉作為德國的最高代表,乘坐遊艇蟋蟀號德語SMS Grille (1857)抵達克里斯蒂安尼亞。[7]在完成訓練分艦隊的機動演習後,鸚鵡螺號再度停用。其下一次啟用是在1874年3月17日,當時被用作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人員的教學艦。在此期間,它還曾與鐵甲艦阿米尼烏斯號共同在朗厄蘭島附近將護衛艦寧芙號拖曳至基爾,後者是從東亞返回的途中不慎擱淺[8]

1874年8月中旬,由於西班牙爆發內亂英語Third Carlist War,鸚鵡螺號及其姊妹艦信天翁號受命前往巴斯克沿岸,以防止對當地德國人的進一步襲擊。此前,一位擔任記者的前德國陸軍上尉於6月30日被卡洛斯黨當場槍決。[8]兩艘炮艦於8月8日離開基爾,24日抵達桑坦德,然後沿着海岸線航行至法國邊境,試圖通過與效忠政府的西班牙部隊和英國炮艦蒼蠅號英語HMS Fly (1867)合作,阻止從那裏向叛亂分子運送武器。它們在接近格塔里亞的途中遭到卡洛斯黨的攻擊,遂以火炮回擊。10月,由於天氣惡劣,德國炮艦留在桑坦德避風,而該港口並不具備庇護功能。一艘意大利三桅帆船於12月12日在港口入口處擱淺,其船員幾乎全數被鸚鵡螺號救出。德國外交部此時已批准撤回海軍長期以來一直要求的炮艦,因為當時的天氣條件使其無法得到合理使用。信天翁號於12月19日開始返航,而鸚鵡螺號則於20日進一步前往阿根廷的拉普拉塔。它從信天翁號得到了富餘的設備物資,並換走了一批生病的船員作為輪替。[9]

與此同時,12月11日,一艘滿載煤油的德國雙桅橫帆船在從紐約前往帕薩赫斯的途中停靠至格塔里亞緊急避風。它與此前的炮艦一樣遭到了卡洛斯黨的襲擊,船員們只得在城市內尋求親政府士兵的庇護,無人值守的船舶則漂出港外並擱淺。卡洛斯黨扣押了帆船及其貨物,並向德國人勒索救助費用。此舉引起了德國政府的強烈憤慨,決定向巴斯克沿岸派遣一支更強大的海軍部隊。[10]然而,炮艦首先要返回它們剛剛離開的陣地,但在它們離開之前,並未被告知這一事件。直到1875年1月5日,信天翁才收到折返的命令,當時它已抵達克里斯蒂安尼亞。鸚鵡螺號則於1月1日在豐沙爾收到消息,並於6日返回維戈,從那裏獨自前往格塔里亞。而作為第三艘軍艦,海軍部命令護衛艦奧古斯塔號西印度群島前往西班牙北岸,該命令於1875年1月5日在蒙特維多下達,艦隻至1月29日抵達桑坦德。信天翁號也於同日抵達,這是由於它在折返途中需要經停德文港海軍基地艦體和發動機進行必要的維修而推遲。鸚鵡螺號至31日抵達,其時任艦長、海軍少校奧托·岑布施德語Otto Zembsch上岸與現場的西班牙派別進行初步談判。在談判過程中,岑布施順利為德國帆船及其貨物爭取到了適當的賠償。西班牙政府同意支付20,000美元,因為他們想避免德國對內戰的任何軍事干預。在奧古斯塔號和信天翁號退至費羅爾的十四天後,西班牙人於4月28日為三艘德國軍艦舉行隆重的致敬儀式,正式結束了這場危機。德國海軍部隊隨後從西班牙北部海岸撤離:奧古斯塔號於年底回到美洲東岸、信天翁號返回祖國,鸚鵡螺號則被轉移至直布羅陀等待進一步指示。它在卡迪斯進行了維修,並訪問了摩洛哥的幾個港口。10月中旬,該艦回到桑坦德,觀察巴斯克地區叛亂分子的最後一戰,以便必要時能夠在德國人遇襲後立即進行干預。戰爭結束後,鸚鵡螺號於1876年3月3日返抵基爾。同年4月,後來的海軍中將維克托·瓦盧氣體德語Victor Valois接掌了該艦的指揮權,並在下一次部署之前安裝了兩門40毫米氣球炮德語Ballonkanone[10]

第一次海外部署[編輯]

1876年4月5日,鸚鵡螺號終於受命按設計目的啟程前往東亞。然而僅兩周後、即4月19日,由於巴爾幹地區緊張局勢升級,它便在塞得港接到命令,必須前往君士坦丁堡擔任繼流星號德語SMS Meteor (1865)之後的第二駐地艦德語Stationsschiff。直至德國的鐵甲分艦隊(見皇帝號)駛入愛琴海且炮艦彗星號德語SMS Meteor (1865)於6月抵達君士坦丁堡後,鸚鵡螺號才被解除了這項任務。它於7月25日繼續駛向東亞,至9月11日抵達駐地區內的新加坡。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該艦與駐地司令、海軍上校亞歷山大·馮·蒙茨德語Alexander von Monts所在的菲內塔號共同工作。為了尋找合適的海軍基地,鸚鵡螺號還對中國沿岸和近海島嶼進行了勘查。1877年4月中旬,該艦被轉移至長崎接受必要的維修,並直至9月24日才離開旱塢。僅僅八天後,它便在橫濱附近遭遇颱風,與一艘英國輪船相撞並嚴重受損,需要重新返廠維修。[10]

1878年1月18日,鸚鵡螺號在汕頭接到了歸國的命令。當它於3月16日抵達塞得港時,又受命先行前往巴勒斯坦沿岸支援當地的基督徒。直到7月,該艦才得以繼續返航,至9月7日回到基爾,停用並進行大修。在大修過程中,其氣球炮被移除並替換為兩門37毫米轉膛炮。此外,艦上還配備了新的鍋爐裝置。[4]

第二次海外部署[編輯]

鸚鵡螺號於1879年5月20日重新啟用,並於6月17日啟程前往南太平洋,以接替駐紮在當地的姊妹艦信天翁號。行經蘇彝士運河期間,時任艦長、海軍少校海因里希·耶施克不幸中暑身亡,該艦隻得在在大副的指揮下繼續出發,直至9月5日至16日停艦等候新任艦長、海軍上尉赫爾曼·屈登的到來。航程在屈登到任後繼續進行,至11月3日抵達悉尼,並受到信天翁號的迎接。這兩艘炮艦的船員都被德意志帝國駐澳洲的臨時代辦徵用在墨爾本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設立德國館。11月15日,鸚鵡螺號得以繼續航行,並於12月11日抵達阿庇亞。自11月1日起,新任總領事、海軍上校岑布施便在那裏全權負責德國人的行動。這位鸚鵡螺號的前艦長是從海軍退役後,在外交部擔任了他的首個國外職務。而當時駐地軍銜最高的現役軍官則是俾斯麥號護衛艦的艦長、海軍中校卡爾·奧古斯特·戴恩哈德德語Karl August Deinhard。在當地局勢因新國王的登基而恢復平靜之後,鸚鵡螺號成為南太平洋駐地唯一剩下的艦隻。在1880年初出訪新西蘭的途中,該艦還訪問了湯加群島,並試圖為島國的德國商人爭取更好的利益。它在新西蘭北島奧克蘭停留了三周多,期間來訪的湯加王儲在當地去世。5月底,鸚鵡螺號將湯加王儲的遺體運送回國。德國人的這一行動突然改善了局勢,也改變了德國人的行動方案。[11]

1880年6月24日,排水量為570噸的炮艦鬣狗號德語SMS Hyäne (1878)抵達阿庇亞,成為帝國海軍在南太平洋的第二駐地艦。鸚鵡螺號因此得以從8月中旬到12月移師澳洲,相繼訪問了該國的布里斯本,悉尼和墨爾本,並派出一個分遣隊協同參與了墨爾本世界博覽會德國展區部分的收尾工作。在開幕式上,鸚鵡螺號還負責提供儀仗隊,其登陸部隊也參加了為慶祝英國王儲愛德華生日而舉行的閱兵。該艦遂後返回阿庇亞,於1881年3月25日在那裏接到歸國的命令,遂於30日離開薩摩亞主港。接替它的是千噸級炮艦蒼鷹號德語SMS Habicht (1879),於4月中旬偕同姊妹艦海鷗號德語SMS Möwe (1879)和已改作海軍學員教學艦的赫塔號一起抵達阿庇亞。這三艘艦代表德意志帝國出席了在墨爾本舉行的世界博覽會。[12]鸚鵡螺號則於5月1日從布里斯本啟航,至9月15日抵達基爾,並於9月26日停用以進行大修。[13]

第三次海外部署[編輯]

直到兩年多後,鸚鵡螺號才於1883年10月2日重新啟用。這艘炮艦按計劃將再次在南太平洋擔任駐地艦。出航途中,時任艦長、海軍少校理夏德·阿申伯恩德語Richard Aschenborn在離開馬德拉島後患上斑疹傷寒,不得不將指揮權臨時交予大副。抵達聖維森特島後,由於當地不具備足夠的醫療條件,該艦隻得繼續前往開普敦。阿申伯恩在海上康復,並於12月30日在開普敦重執指揮權。1884年1月24日至26日,鸚鵡螺號訪問了非洲西南部的安格拉佩奎納英語Angra Pequena(即後來的呂德里茨灣英語Lüderitz Bay),並於2月4日返回開普敦。艦長向外交部提交的關於德國經濟活動狀況的報告對建立德屬西南非作出了重大貢獻。[13]

1884年2月5日,鸚鵡螺號奉命進一步前往東亞,以增援中法戰爭期間在當地的德國海軍力量。它於4月6日抵達香港,加入東亞巡洋分艦隊。該艦取代了炮艦狼號德語SMS Wolf (1878)的位置被部署在廣州,直到7月中旬才轉移到上海。後者當時集結了一支大型國際編隊,包括德國(海軍上校卡爾·帕申德語Karl Paschen的)旗艦施托施號巡洋巡防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以及奧匈帝國海軍炮艦信天翁號德語SMS Albatros (1873)。其中奧匈炮艦在上海受德國部隊指揮。8月中旬,鸚鵡螺號再移師天津,供德國駐華公使館調遣。該艦一直駐紮在當地直到1885年3月底;期間於冬季還拆除了風帆索具並罩起防護棚。4月初,鸚鵡螺號返回上海,並於月底前往北韓國,在那裏與東亞駐地的第二艘炮艦雞貂號德語SMS Iltis (1878)會合。這是由於甲申政變後,北韓多地爆發騷亂。該艦於7月初在北韓沿海執行了一系列勘測任務,隨後造訪香港,並經濟物浦再次來到長崎。[13]

1885年9月1日,鸚鵡螺號在長崎接到前往南太平洋的命令,遂於9月13日從橫濱啟航。在海上,海軍部又向該艦發佈了一項秘令,指示時任艦長、海軍少校弗里茨·勒特格前往德國設有裝煤站英語Fuelling station賈盧伊特環礁停靠,並將馬紹爾群島以及臨近屬於拉利克礁鏈萊環礁烏傑朗環礁都納入德國的保護範圍。10月15日,勒特格在賈盧伊特舉行了升起德國國旗的莊嚴儀式。該艦隨後又相繼到訪了其它島礁並升旗宣示主權;在埃邦環礁逗留期間,艦長還對阻礙德國貿易的美國傳教士團體實施了處罰。完成任務後,鸚鵡螺號於11月7日離開賈盧伊特,至28日抵達橫濱。從12月23日至1886年3月10日,該艦在上海的旱塢進行了上甲板德語Oberdeck和艦底塗層的翻新。隨後,它在中國、北韓和日本港口之間巡邏,至7月23日在香港加入重新組建的巡洋分艦隊。此時除了一同回歸的旗艦俾斯麥號、巡洋護衛艦奧爾加號和炮艦狼號之外,另一艘巡洋護衛艦卡羅拉號也在夏天抵達,它們將共同負責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警備任務。鸚鵡螺號於8月底被轉移至煙臺。之後,它跟隨分艦隊前往大沽口錨區訪問北洋水師,並在當地參觀了由德國建造的鐵甲艦定遠號。與分艦隊的其它成員類似,鸚鵡螺號艦上有32例傷寒病例,需要移師長崎接受治療。在此期間,巡洋分艦隊於11月被調往東非,根據與英國談判達成的條約,德國人將強制奪取整個桑給巴爾海岸線。結果,仍然留守的鸚鵡螺號艦長便成為了在東亞服役時間最長的德國海軍軍官。[14]

鸚鵡螺號於1887年5月12日也接到了前往東非的命令,它將接替駐紮在那裏的炮艦鬣狗號。而巡洋分艦隊則已經離開新的保護國,正在經澳洲和南太平洋屬地前往東亞的途中。鸚鵡螺號先是在蘇祿群島停留,檢視西班牙殖民當局與當地統治者之間的爭端是否會危及其他歐洲人。它於8月15日抵達桑給巴爾,與留守的駐地巡洋艦海鷗號會合。待輪替的鬣狗號則於一個月前便已離開東非。鸚鵡螺號和海鷗號遂沿着保護區的海岸開展了大量的勘測航行。期間一個特別的事件是12月4日至26日與殖民地創始人卡爾·彼得斯博士一起沿着薩阿達尼德語Saadani蒙巴薩的海岸進行了為期三周的巡航,途中還訪問了維圖蘭德語Sultanat Witu拉穆島,鸚鵡螺號艦長甚至在那裏處理了維圖蘇丹與德國維圖公司之間的衝突。1888年3月,該艦又出席了已故桑給巴爾蘇丹巴伽什·本·賽義德的喪禮及其繼任者哈利法·本·賽義德登基的慶祝活動。6月,時任艦長、海軍少校庫爾特·范霍芬因發燒病重而被迫放棄指揮權,提前返鄉。但鸚鵡螺號也於8月9日在德班收到了歸國命令。歸國之旅由大副帶領,至12月7日抵達基爾,此時無論是該艦還是海軍部均未留意到殖民地正在爆發的「阿布殊里起義英語Abushiri revolt」。12月19日,鸚鵡螺號在基爾退役,隨後返廠進行了重建。[15]

後續運用[編輯]

鸚鵡螺號在基爾被改造成一艘勘測船德語Vermessungsschiff。其武器裝備得到加強,風帆索具也改為三桅縱帆樣式,從而使總帆面積減少至415平方米。[3]從1890年至1893年間,該艦每逢夏季都會在波羅的海西部執行勘測和救援任務。參與演習分艦隊年度演習的艦艇頻繁擱淺為此提供了需求。鸚鵡螺號於1893年10月7日最終退役。基爾帝國船廠的評估表明,該艦已無法用於進一步的行動。1896年12月14日,它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其艦體繼而在基爾充當貯煤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至1905年售往斯維訥明德並拆解報廢。[15]

註釋[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軍艦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5]
引用

參考資料[編輯]

  • Gröner, Erich.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1: Panzerschiffe, Linienschiffe, Schlachtschiffe, Flugzeugträger, Kreuzer, Kanonenboote.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82. ISBN 3-7637-4800-8. 
  • Gröner, Erich. All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von 1815–1936. Books on Demand. 2010. ISBN 3-86195-391-9. 
  • Wiechmann, Gerhard. Die preußisch-deutsche Marine in Lateinamerika 1866–1914. Eine Studie deutscher Kanonenbootpolitik. Bremen: Hauschild. 2002. ISBN 3-89757-142-0.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11-2.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5.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