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南砲台的內側和聯軍的登陸點,1859年拍攝
日期1859年6月25日
地點
結果 清軍勝利
參戰方
清朝  大英帝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美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僧格林沁
史榮椿 
龍汝元 
賀布(負傷)
布爾布隆
達底那英語Josiah Tattnall
兵力
4000 步兵、60 台火炮,6 座炮台 116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和水手、11艘炮艇、4艘輪船、不明數量帆船
傷亡與損失
32人戰死[1] 英軍:3艘炮艇沉沒、3艘炮艇擱淺、不明數量炮艇受損、不明數量快艇受損、81人死亡、345人受傷
法軍:12人死亡、23人受傷
美軍:1快艇損傷、1人死亡、1人受傷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少有以清朝一方獲勝為結果的戰鬥。

大清方面準備情況[編輯]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失敗之後,英法聯軍兵鋒直指,對清廷震動極大,清廷戰後命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會同禮部尚書瑞麟(署理直隸總督)前往天津整飭海口防務,瑞麟奏請重新恢復直隸海口水師,同時在海口設置障礙,排列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阻攔敵艦闖入。

僧格林沁還著重加強了大沽口炮台的建設,經過重建,海口南北岸的炮台由原來的四座增加到七座,安裝岸炮64門;另在北岸石頭鏠地方新建炮台一座,作為後路策應。炮台周圍均築堅固堤牆,包挖壕溝,豎立木柵,加強防護。

聯軍方面準備情況[編輯]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時,英艦共20艘,其中蒸汽巡洋艦1艘(艦炮51門,艦員520人)、蒸汽護衛艦1艘、蒸汽炮艦2艘、淺水蒸汽炮艇14艘、蒸汽運兵船2艘;法艦2艘,其中蒸汽巡洋艦和淺水蒸汽炮艇各1艘。直接參戰的為英淺水蒸汽炮艇11艘、法艦1艘,登陸部隊共660餘名。另有「托依旺」號等美國艦艇隨同行動。

戰鬥過程[編輯]

戰役形勢圖

1859年6月25日,聯軍艦隊從黎明即開始行動,直到下午14時才拆除了海口鐵戧和木柵。清軍岸防部隊全部隱蔽和進行了偽裝。曾參加過此次激戰的英軍士兵說:「所有炮台像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一點聲音,也看不到什麼旗幟。」[2]

15時許,新任聯軍海軍司令、英國海軍少將賀布命令艦隊航進,展開攻擊,「然而一下子,就象變魔術似的,所有本來掩護著炮台大炮的草蓆都卷了起來,頃刻之間全部大炮一齊開火。」[3]清軍岸炮猛烈而又準確,不多時即有多艘攻擊船隻被擊中,人員死傷越來越多,賀布本人也負了傷。激戰到16時,聯軍的參戰艦艇全被擊傷,旗艦「鴴鳥」號被擊毀,炮艇「茶隼」號和「庇護」號被擊沉,「鸕鶿」號等炮艇先是擱淺,後又被擊毀。

美艦「托依旺」號等艦艇也投入戰鬥,美艦隊司令達底那英語Josiah Tattnall海軍准將呼喊著「血濃於水」直接參戰。17時,身負重傷的賀布下達登陸命令,結果又陷於失敗,經過一晝夜激戰,聯軍遭到慘敗,參戰的13艘艦艇中,有六艘喪失戰鬥力,四艘被擊毀擊沉,英軍死傷578人,法軍死傷14人,最後聯軍撤退到杭州灣

參考文獻[編輯]

  1.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9-15.
  2. ^ 費舍:在中國服役三年的個人記述
  3. ^ 香港:中國郵報 1959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