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社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主題

社會網絡分析圖

社會網絡

社會一詞並沒有太正式明確的定義,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占據一定的空間,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由於社會通常被認為是人類所組成的,所以社會和人類社會一般具有相同的含意。在科學研究和科幻小說等等裡面,有時亦可作「外星人社會」。狹義的社會,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體人類活動聚居的範圍,例如是:城市、聚居點等等;廣義的社會則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大範圍地區或一個文化圈,例如是英國社會東方社會東南亞西方世界,均可作為社會的廣義解釋,也可以引申為他們的文化習俗。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叫做社會學
查看更多...


典範條目

童軍運動
童軍(英語:Scouting,直譯為童軍活動,也稱童軍運動,臺灣和港澳舊稱童子軍),是一個國際性的、按照特定方法進行的青少年社會性運動。童軍運動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最終目的是希望將來這些青少年可以回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童軍運動開始於1907年,那時英國陸軍中將羅伯特·貝登堡,在英國白浪島舉辦第一次的童軍露營。貝登堡以他早期的軍事著作為基礎,在他的著作《童軍警探》(倫敦,1908年)寫下了童軍運動的原則,並受到叢林印地安人創辦人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基督少年軍創辦人威廉·亞歷山大·史密斯的影響和出版家西里爾·亞瑟·培生的支持。在20世紀的前半期,這個運動發展成包括3個童軍年齡層(幼童軍童軍羅浮童軍)和3個女童軍年齡層(幼女童軍女童軍蘭姐女童軍)。



特色圖片

巴塔克戰士
巴塔克戰士

巴塔克戰士在1870年。「巴塔克」一詞指主要在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發現的一些民族。它包括Toba,Karo,Pakpak,Simalungun,Angkola和Mandailing,每個都是截然不同但相關的群體,具有不同但相關的語言和習俗。


特色人物

羅伯特·斯特林·亞德在1920年
羅伯特·斯特林·亞德(1861年2月1日-1945年5月17日)生於紐約哈弗斯特勞,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是一名美國作家、新聞記者和野外探險家。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20年,亞德專注於圖書編輯和出版。1915年,其朋友史蒂芬·馬塞邀請他幫忙宣傳設立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的必要性;他們以自己的大量著作作為推動國家公園化運動的一部分,1916年獲得國家立法支持,促使美國最終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

分類

維基專題

相關專題
什麼是維基專題?

相關主題

網絡資源

其他主題

維基媒體計劃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