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國新浪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國新浪潮
時間1962–1982
國家西德
代表寧那·華納·法斯賓德韋納·荷索文·溫德斯沃克·施隆多夫亞歷山大‧克魯格英語Alexander Kluge瑪加蕾特·馮·特羅塔漢斯·于爾根·西貝爾貝格英語Hans-Jürgen Syberberg尤利·隆美爾哈倫‧法洛基英語Harun Farocki沃夫岡·彼得森愛德嘉·萊茲英語Edgar Reitz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英語Helma Sanders-Brahms彼得·夏孟尼英語Peter Schamoni華納·雪洛特英語Werner Schroeter史特勞普-蕙葉
受影響於法國新浪潮古典荷里活電影

德國新浪潮德語Neuer Deutscher Film,也稱為Junger Deutscher Film)又稱德國新電影,是影評人對於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一些德國導演與他們的電影作品所給予的稱呼,他們主要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德國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韋納·荷索沃克·施隆多夫溫韋德斯寧那·華納·法斯賓德瑪加蕾特·馮·特羅塔漢斯·于爾根·西貝爾貝格英語Hans-Jürgen Syberberg等人。與純粹的娛樂電影不同的是,這些電影人將對社會與政治的批評視為電影的核心。作為導演主創電影,這些電影通常獨立於大製作公司。

歷史[編輯]

新德國電影運動開始後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短缺,只拍攝了一部影片,而且成績平平。1965年2月成立了「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並且得到了聯邦內政部的資金支持,該組織成立後的三年間共資助了20部故事片,其中有亞歷山大·克魯格的《向昨天告別》(1966)、埃德加·賴茨的《進餐》(1967)、約翰內斯·沙夫的《紋身》(1967)、弗拉多·克里斯特爾的《信》、(1966)和維爾納·赫爾措格的《生適的標誌》(1967)等影片。這些影片曾於1966年和1967年在各個電影節上放映,使聯邦德國的電影重新開始加入國際交流,重新奠定了德國電影藝術的聲譽。這一時期的電影被稱為「青年德國電影」。[1]

作品[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1. ^ 王宜文. 新德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11: 99. ISBN 978730304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