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国新浪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国新浪潮
时间1962–1982
国家西德
代表宁那·华纳·法斯宾德韦纳·荷索文·温德斯沃克·施隆多夫亚历山大‧克鲁格英语Alexander Kluge玛加蕾特·冯·特罗塔汉斯·于尔根·西贝尔贝格英语Hans-Jürgen Syberberg尤利·隆美尔哈伦‧法洛基英语Harun Farocki沃夫冈·彼得森爱德嘉·莱兹英语Edgar Reitz贺玛·桑德斯-布拉姆斯英语Helma Sanders-Brahms彼得·夏孟尼英语Peter Schamoni华纳·雪洛特英语Werner Schroeter史特劳普-蕙叶
受影响于法国新浪潮古典好莱坞电影

德国新浪潮德语Neuer Deutscher Film,也称为Junger Deutscher Film)又称德国新电影,是影评人对于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一些德国导演与他们的电影作品所给予的称呼,他们主要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德国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韦纳·荷索沃克·施隆多夫温韦德斯宁那·华纳·法斯宾德玛加蕾特·冯·特罗塔汉斯·于尔根·西贝尔贝格英语Hans-Jürgen Syberberg等人。与纯粹的娱乐电影不同的是,这些电影人将对社会与政治的批评视为电影的核心。作为导演主创电影,这些电影通常独立于大制作公司。

历史[编辑]

新德国电影运动开始后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短缺,只拍摄了一部影片,而且成绩平平。1965年2月成立了“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并且得到了联邦内政部的资金支持,该组织成立后的三年间共资助了20部故事片,其中有亚历山大·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1966)、埃德加·赖茨的《进餐》(1967)、约翰内斯·沙夫的《纹身》(1967)、弗拉多·克里斯特尔的《信》、(1966)和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生适的标志》(1967)等影片。这些影片曾于1966年和1967年在各个电影节上放映,使联邦德国的电影重新开始加入国际交流,重新奠定了德国电影艺术的声誉。这一时期的电影被称为“青年德国电影”。[1]

作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1. ^ 王宜文. 新德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 99. ISBN 978730304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