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于慎行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于慎行
于慎行

《東閣衣冠年譜畫冊》之于慎行像,金生繪
現藏於山東平陰縣博物館


大明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籍貫 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洪範村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無可,更字無垢,又字可遠,號穀山
諡號 文定(贈太子太保)
出生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九月二十九日
1545年11月3日
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洪範村
逝世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十一月二十二日
1608年1月9日(1608歲—01—09)(63歲)
京師官邸
配偶 娶秦氏
親屬 (子)于緯
出身
  •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第六名舉人
  • 隆慶二年戊辰科二甲賜進士出身(1568年)
經歷
  • 隆慶二年(1568年)改庶吉士,纂修《肅皇帝實錄》、《穆皇帝實錄》、《穆史》。
  • 隆慶四年授翰林院編修
  • 萬曆元年(1573年)復除編修
  • 萬曆三年(1575年)升修撰,充日講官,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講
  • 萬曆七年(1579年)三月回籍養病
  • 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復侍講,十月升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
  • 萬曆十三年(1585年)七月主考應天府鄉試,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 萬曆十四年升禮部右侍郎
  •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升禮部左侍郎。
  • 萬曆十七年(1589年)六月改任吏部左侍郎,七月任禮部尚書。
  • 萬曆十九年(1591年)九月,辭官歸隱。
  •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被重新起用,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
著作
  • 《肅皇帝實錄》、《穆皇帝實錄》、《穆史》
  • 《穀城山館全集》62卷。
  • 《穀山筆麈》18卷。
  • 《讀史漫錄》14卷。
  • 《璅言》1卷(附《夢語》)。
  • 《雜記》1卷。
  • 《兗州府志》52卷。(萬曆十九年-三十五年)
  • 《東阿縣誌》12卷。

于慎行(1545年11月3日—1608年1月9日),無可,更字無垢,又字可遠穀山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洪範村人,明朝政治人物,隆慶戊辰進士,萬曆朝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生平[編輯]

祖籍現東阿縣姚寨鎮前屯村。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為人忠厚老成,少而穎異,「為童子時屹然有成人之志」,「學有原委,淹貫百家,博而核,核而精」。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山東鄉試第六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會試二百八十七名,廷試二甲六十一名進士,改庶吉士,隆慶四年(1570年)升翰林院編修,纂修《世宗實錄》、《穆宗實錄》、《穆史》。萬曆元年(1573年)六月復除編修,三年(1575年),升修撰,四年(1576年)六月充經筵日講官,「主講唐史,每至成敗得失之際,未嘗不反覆論說,上輒為竦聽。」,于慎行遂得神宗信任,神宗御筆寫下「責難陳善」四字以賜之,一時士林間傳為盛事[1]。同年十二月升侍講,七年(1579年)三月以病乞回藉調理。

持平行述[編輯]

萬曆七年(1579年)因反對張居正奪情」,協同友僚前往張府「疏諫」,張居正指責他:「子,吾所厚,而公亦從人為此耶?」于慎行從容回答說「正以公見厚故耳」,張居正聽罷忿怒不已,於是于慎行以疾請歸。于慎行對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不全贊同,御史劉臺因彈劾首輔張居正專恣不法,被逮入獄,無人敢前往探視,于慎行卻常去探望。萬曆十年張居正家族遭受迫害時,他仗義執言,請求照顧張居正的老母及孩子。在「奪情」事件中得罪張居正而受到排擠的于慎行曾給辦案的邱橓寫信:「當其柄政,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也。」許多官員都佩服于慎行的勇氣。

萬曆十一年正月起復翰林院侍講,仍充日講官,三月充會典纂修官,十月升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十三年七月與右諭德李長春為應天鄉試考試官,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十四年升禮部右侍郎,十五年十二月升左侍郎。萬曆十七年(1589年)六月改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詹事府事,七月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萬曆十八年(1590年),連疏請早立太子,以定國本,神宗大怒,罵于慎行「要君疑上」、「淆亂國本」。萬曆十九年(1591年)九月辭官歸隱,居家時編有《兗州府志[2]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十二月著以原官起掌詹事府印信,催取前來,照舊講官。上疏推辭。

重用[編輯]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被重新起用,四月會推閣臣,于慎行、趙世卿劉元震葉向高楊道賓李廷機孫丕揚等七人參加廷推,于慎行、葉向高、李廷機三人被點用,遂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由于年老體弱,長途跋涉,十一月十日行取至京,至京僅十二日卒於京華官邸[3]

身後[編輯]

太子太保,諡文定

著作[編輯]

著有《穀城山館全集》62卷、《穀山筆麈》18卷、《讀史漫錄》14卷、《璅言》1卷(附《夢語》)[4]、《雜記》1卷[5]、《兗州府志》52卷、《東阿縣志》12卷等[6]

家族[編輯]

曾祖于忠。祖父于時,壽官。父于玭,字世和,號翠峰,戊子舉人、平涼府同知[7]。母劉氏,加贈安人。

兄于慎動,冠帶儒士;于慎思,生員;于慎言,壬子舉人;弟于慎由,生員。

評價[編輯]

  • 《明史》:「慎行之博聞,亦足稱羽儀廊廟之選矣」
  • 《明實錄》:「慎行少而穎異,在詞林有聲,多識故事,所著有《穀山集》、《讀史漫錄》、《筆麈》行於世」

註釋[編輯]

  1. ^ 明史》(卷217):于慎行,字無垢,東阿人。年十七,舉于鄉。御史欲即鹿鳴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辭。隆慶二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初,《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講,無及史官者。慎行與張位及王家屏、沈一貫、陳于陛咸以史官得之,異也。嘗講罷,帝出御府圖畫,令講官分題。慎行不善書,詩成,屬人書之,具以實對。帝悅,嘗大書「責難陳善」四字賜之,詞林傳為盛事。
  2. ^ 明史》(卷217):十八年正月,疏請早建東宮,出閣講讀。及冬,又請。帝怒,再嚴旨詰責。慎行不為懾,明日復言:「冊立臣部職掌,臣等不言,罪有所歸。幸速決大計,放歸田裏。」帝益不悅,責以要君疑上,淆亂國本,及僚屬皆奪俸。山東鄉試,預傳典試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禮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許。家居十餘年,中外屢薦,率報寢。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辭,復留不下。
  3.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四百四十》:萬曆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寅朔,庚子前禮部尚書于慎行行取至京。乙巳,大學士于慎行以力疾赴召,朝見不能成禮,請暫假調理,從之。壬申(壬子),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于慎行卒。慎行字無垢,山東東阿人。隆慶戊辰進士,選庶吉士,庚午授翰林院編修,甲戌分考禮闈,以 穆史成,進修撰,重修會典及編六曹章奏。時 上方典學,日御講幄,就史局選日講官,慎行與南昌張位與焉。丙子晉侍講,賜御書「責難陳善」四大字。明年江陵奪情,吳趙抗疏杖闕下,慎行為諸詞林具疏亦上,輔臣以講官故,持不達,然猶示草于江陵。己卯急歸,癸未入為左諭德,而江陵已敗。有旨籍江陵家,遣刑部侍郎丘橓及中官往,中外快者咸蹴江陵比于分宜馮保。慎行獨為書貽橓,言江陵所視二家者蓋萬未得一也。且江陵有母老矣,諸孤少未更事,宜與中貴熟數之,毋使朝廷失帷蓋之仁。自是士論稍有寬江陵者。乙酉典試南畿,晉侍講學士。丙戌讀廷試卷,晉禮部右侍郎。己丑知貢舉,遂晉禮部尚書。時 上且輟講,朝御漸稀,又冊立事久不決,慎行屢疏為請,而朝論方囂,輔臣欲鎮以靜,慎行雖微知 上指,弗恤也。庚寅冬再疏不報,遂自劾乞休, 上怒坐奪俸三月。先是有沈王請封事違例,慎行力格之乃止。既有何御史出光者請罷京察,尋御史典試事皆為慎行所持,坐是失權貴歡。及辛卯秋推山東典試,主事未下,何御史遂訐慎行預泄主名,又坐詰責奪俸三月,乃九疏乞歸,許之。凡十七年,一推掌詹,召講春秋,不果。至是枚卜,趨朝甫一日,遂以遺疏告終,中外惜之。慎行少而穎異,在詞林有聲,多識故事。所著有《榖山集》、《讀史漫錄筆塵》行于世。
  4. ^ 《穀山筆麈》卷十六
  5. ^ 《穀山筆麈》卷十五
  6. ^ 明史》(卷217):居二年,廷推閣臣七人,首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再辭不允,乃就道。時慎行已得疾。及廷謝,拜起不如儀,上疏請罪。歸臥于家,遂草遺疏,請帝親大臣、錄遺逸、補言官。數日卒,年六十三。贈太子太保,諡文定。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行及臨朐馮琦文學為一時冠。
  7. ^ 王錫爵《贈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翠峰于公墓誌銘》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七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出自《明史
官銜
前任:
朱賡
明朝禮部尚書
1589年-1591年
繼任:
李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