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于慎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于慎行
于慎行

《东阁衣冠年谱画册》之于慎行像,金生绘
现藏于山东平阴县博物馆


大明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籍贯 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洪范村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无可,更字无垢,又字可远,号谷山
谥号 文定(赠太子太保)
出生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九月二十九日
1545年11月3日
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洪范村
逝世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十一月二十二日
1608年1月9日(1608岁—01—09)(63岁)
京师官邸
配偶 娶秦氏
亲属 (子)于纬
出身
  •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第六名举人
  • 隆庆二年戊辰科二甲赐进士出身(1568年)
经历
  • 隆庆二年(1568年)改庶吉士,纂修《肃皇帝实录》、《穆皇帝实录》、《穆史》。
  • 隆庆四年授翰林院编修
  • 万历元年(1573年)复除编修
  • 万历三年(1575年)升修撰,充日讲官,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讲
  • 万历七年(1579年)三月回籍养病
  • 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复侍讲,十月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讲
  •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七月主考应天府乡试,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 万历十四年升礼部右侍郎
  •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升礼部左侍郎。
  • 万历十七年(1589年)六月改任吏部左侍郎,七月任礼部尚书。
  • 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辞官归隐。
  •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被重新起用,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
著作
  • 《肃皇帝实录》、《穆皇帝实录》、《穆史》
  • 《谷城山馆全集》62卷。
  • 《谷山笔麈》18卷。
  • 《读史漫录》14卷。
  • 《璅言》1卷(附《梦语》)。
  • 《杂记》1卷。
  • 《兖州府志》52卷。(万历十九年-三十五年)
  • 《东阿县志》12卷。

于慎行(1545年11月3日—1608年1月9日),无可,更字无垢,又字可远谷山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洪范村人,明朝政治人物,隆庆戊辰进士,万历朝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生平[编辑]

祖籍现东阿县姚寨镇前屯村。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为人忠厚老成,少而颖异,“为童子时屹然有成人之志”,“学有原委,淹贯百家,博而核,核而精”。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山东乡试第六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会试二百八十七名,廷试二甲六十一名进士,改庶吉士,隆庆四年(1570年)升翰林院编修,纂修《世宗实录》、《穆宗实录》、《穆史》。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复除编修,三年(1575年),升修撰,四年(1576年)六月充经筵日讲官,“主讲唐史,每至成败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论说,上辄为竦听。”,于慎行遂得神宗信任,神宗御笔写下“责难陈善”四字以赐之,一时士林间传为盛事[1]。同年十二月升侍讲,七年(1579年)三月以病乞回藉调理。

持平行述[编辑]

万历七年(1579年)因反对张居正夺情”,协同友僚前往张府“疏谏”,张居正指责他:“子,吾所厚,而公亦从人为此耶?”于慎行从容回答说“正以公见厚故耳”,张居正听罢忿怒不已,于是于慎行以疾请归。于慎行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不全赞同,御史刘台因弹劾首辅张居正专恣不法,被逮入狱,无人敢前往探视,于慎行却常去探望。万历十年张居正家族遭受迫害时,他仗义执言,请求照顾张居正的老母及孩子。在“夺情”事件中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排挤的于慎行曾给办案的邱橓写信:“当其柄政,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也。”许多官员都佩服于慎行的勇气。

万历十一年正月起复翰林院侍讲,仍充日讲官,三月充会典纂修官,十月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讲,十三年七月与右谕德李长春为应天乡试考试官,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十四年升礼部右侍郎,十五年十二月升左侍郎。万历十七年(1589年)六月改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七月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万历十八年(1590年),连疏请早立太子,以定国本,神宗大怒,骂于慎行“要君疑上”、“淆乱国本”。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辞官归隐,居家时编有《兖州府志[2]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二月著以原官起掌詹事府印信,催取前来,照旧讲官。上疏推辞。

重用[编辑]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被重新起用,四月会推阁臣,于慎行、赵世卿刘元震叶向高杨道宾李廷机孙丕扬等七人参加廷推,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三人被点用,遂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由于年老体弱,长途跋涉,十一月十日行取至京,至京仅十二日卒于京华官邸[3]

身后[编辑]

太子太保,谥文定

著作[编辑]

著有《谷城山馆全集》62卷、《谷山笔麈》18卷、《读史漫录》14卷、《璅言》1卷(附《梦语》)[4]、《杂记》1卷[5]、《兖州府志》52卷、《东阿县志》12卷等[6]

家族[编辑]

曾祖于忠。祖父于时,寿官。父于玭,字世和,号翠峰,戊子举人、平凉府同知[7]。母刘氏,加赠安人。

兄于慎动,冠带儒士;于慎思,生员;于慎言,壬子举人;弟于慎由,生员。

评价[编辑]

  • 《明史》:“慎行之博闻,亦足称羽仪廊庙之选矣”
  • 《明实录》:“慎行少而颖异,在词林有声,多识故事,所著有《谷山集》、《读史漫录》、《笔麈》行于世”

注释[编辑]

  1. ^ 明史》(卷217):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2. ^ 明史》(卷217):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
  3.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四十》: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寅朔,庚子前礼部尚书于慎行行取至京。乙巳,大学士于慎行以力疾赴召,朝见不能成礼,请暂假调理,从之。壬申(壬子),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卒。慎行字无垢,山东东阿人。隆庆戊辰进士,选庶吉士,庚午授翰林院编修,甲戌分考礼闱,以 穆史成,进修撰,重修会典及编六曹章奏。时 上方典学,日御讲幄,就史局选日讲官,慎行与南昌张位与焉。丙子晋侍讲,赐御书“责难陈善”四大字。明年江陵夺情,吴赵抗疏杖阙下,慎行为诸词林具疏亦上,辅臣以讲官故,持不达,然犹示草于江陵。己卯急归,癸未入为左谕德,而江陵已败。有旨籍江陵家,遣刑部侍郎丘橓及中官往,中外快者咸蹴江陵比于分宜冯保。慎行独为书贻橓,言江陵所视二家者盖万未得一也。且江陵有母老矣,诸孤少未更事,宜与中贵熟数之,毋使朝廷失帷盖之仁。自是士论稍有宽江陵者。乙酉典试南畿,晋侍讲学士。丙戌读廷试卷,晋礼部右侍郎。己丑知贡举,遂晋礼部尚书。时 上且辍讲,朝御渐稀,又册立事久不决,慎行屡疏为请,而朝论方嚣,辅臣欲镇以静,慎行虽微知 上指,弗恤也。庚寅冬再疏不报,遂自劾乞休, 上怒坐夺俸三月。先是有沈王请封事违例,慎行力格之乃止。既有何御史出光者请罢京察,寻御史典试事皆为慎行所持,坐是失权贵欢。及辛卯秋推山东典试,主事未下,何御史遂讦慎行预泄主名,又坐诘责夺俸三月,乃九疏乞归,许之。凡十七年,一推掌詹,召讲春秋,不果。至是枚卜,趋朝甫一日,遂以遗疏告终,中外惜之。慎行少而颖异,在词林有声,多识故事。所著有《榖山集》、《读史漫录笔尘》行于世。
  4. ^ 《谷山笔麈》卷十六
  5. ^ 《谷山笔麈》卷十五
  6. ^ 明史》(卷217):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行及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冠。
  7. ^ 王锡爵《赠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翠峰于公墓志铭》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七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出自《明史
官衔
前任:
朱赓
明朝礼部尚书
1589年-1591年
继任:
李长春